今年7月,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購魅族科技有限公司79.09%的股權,取得對魅族科技的單獨控制權。
除吉利採取了實質性動作外,蔚來與特斯拉也相繼透露出進軍手機業務的消息。為何近期車企鍾愛手機業務,這種跨界互動與小小的手機能為車企與消費者帶來哪些好處呢?
材料技術
手機作為快消品,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首先要在產品外觀上做出差異化。其中涉及材料的開發與運用。
圖源:網絡
各大手機企業都有相關的研發團隊,根據消費者的喜好與生產製造成本進行材料研究。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儲備,以及對市場動態化認知評估都是車企無法比擬的,這也是近些年新能源車企開始吸收相關人才與商業兼并的緣由之一。
圖源:網絡
以特斯拉為例,其在2018年從“隔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轉讓的鋁合金材料,為一體化壓鑄提供了基礎。這背後的功臣就是前蘋果材料專家—查爾斯.柯伊曼,其曾經為iPhone與Mac產品開發過一體化鋁合金機身等相關工藝。在他的努力下,特斯拉成功研發出新的鋁合金配方,解決了一體化壓鑄過程中免熱處理的問題。
為此,許多車企都對手機大廠的材料專家與團隊虎視眈眈,想提升自己產品的材料工藝,降低成本與提升產能。
擺脫掣肘
車企選擇跨界手機業務,還要考慮到軟件生態的問題。現階段車機系統主要被Carplay、Carlife與QNX所佔據,國產新勢力除了華為的鴻蒙外,幾乎處於空白。
圖源:網絡
這次吉利收購魅族,主要看中其Flyme系統的潛力,部署在車輛上可以擺脫蘋果、黑莓等公司系統對用戶手機的挑剔度,提升包容度用以吸引用戶。採用自家車機系統可以避免被卡脖子的技術風險,還能減少授權費用支出,可謂是一舉兩得。
圖源:網絡
除了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外,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新能源汽車與手機的間隔被打破,車機系統與手機的互動更加頻繁。原有的車機智能化需要車企與系統開發商合作,共享用戶數據。但這在強調對隱私保護的互聯網時代是無法忍受的,沒有一位用戶想讓自己的隱私被人看到。而車企也不想把數據外傳,畢竟這些都是用戶的另一幅畫像,肯定不想被同行挖牆腳。
融合升級
近幾年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電子部件的需求量與依賴度不斷增加。根據相關部門研究,汽車電子在整車成本比重將在2030年達到49.55%。
圖源:網絡
面對百萬級市場需求,國內手機產業鏈開始向汽車業務發展,原有的電池廠商開始生產動力電池,半導體生產部門將業務拓展到駕駛輔助與電控芯片上。車企與這些供應商反向合作,也可以為自身手機生產提供便利。
在未來,擁有由手機與車機系統搭建的生態的車企,勢必要在兩條戰線上面對衝擊,這讓半導體與材料工藝的升級加快,推動相關產業鏈升級。
寫在最後
我國近幾年大力推廣的5G技術,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也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與跨行業融合奠定了基礎。
圖源:網絡
在面對龐大的智能化汽車市場需求,百度、華為與小米等傳統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先行而動。吉利、蔚來近期的舉動更多的是擺脫受前者制約,補齊自家產品短板,為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最後願吉利與蔚來的新產品早日亮相,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助力萬物互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