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翹首以待的2021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果,今天開始陸續公布,第一個獎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時間,就在今晚17:30分!
每當諾貝爾獎公布的時候,“為什麼總與中國人無緣”?這個問題一直牽動着中國人的神經。
同在亞洲的大國日本,近年來諾貝爾獎的得獎勢頭,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目前為止,日本共獲得諾貝爾獎28項,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6位。
日本曾提出在21世紀前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到2020年,日本已將19個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平均每年1個,且絕大多數都是自然科學獎。
日本人的底氣來自哪裡?中國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在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從日本間接引進西方科學的特殊時期,現代漢語里的很多科學術語,特別是醫學術語直接延用日語,是這段時期的一個寫照,如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內科、外科、小兒科、血壓、糖尿病、心電圖等,中文和日語是完全一樣的。這表明,日本人學習、引進和發展西方的自然科學,比中國要早,在這上面,日本曾是中國的老師。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就主張“脫亞入歐”,按照西方的價值觀對其人民進行“國民性改造”。可以認為,至少在科學領域,日本是完全擺脫了東方“原始性系統思維”,轉向了符合近現代科學的“分析主義”思維的國家。其在科學和大學教育的體制上,也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如東京大學,走的完全是模仿德國的路線,先技術專科學校,再到綜合性大學。與此同時,日本也把自然科學研究,完全融入到大學的教育里去,是一個投巨資於大學發展基礎科學、有着“自由研究”傳統的、與西方無異的國度。日本也有獨立於大學的少數國立基礎研究機構,但與歐美髮達國家一樣,像中國科學院這樣的“計劃內”科研實體龐然大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當然,日本科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與其戰前先進的科學體制的確立,戰後經濟飛速發展奠定的物質基礎有很大關係。“世界科學中心”,雖然不等同於“世界經濟中心”,但兩者又具有某種重疊性。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不但挺進了世界第二,而且有與美國並駕齊驅之勢。雖然2010年起,日本的GDP讓位於中國列世界第三,但其經濟體量和發達程度,對科學的強力支撐,在全世界還是緊跟在美國之後的。
日本近年來諾貝爾獎獲獎頻頻,全面勃發,其科學家滿負荷的科學勞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中,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自己“老闆”辦公室的燈,總是晚上9:00還亮着,“老闆”還沒走,自己就也不好意思離開,老老實實地跟着“幹活”!對比一下整天為“幾斗米”而奔波,為孩子入托、上學而忙乎,為申請研究經費而到處找關係,為完成SCI論文考核而焦慮不安,為當個什麼什麼官而拼搏的中國科技人員,日本人“科學勞動時間”的數量和質量,顯然是我們根本無法比擬的。我們不去談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更聰明這樣的偽問題,光是“科學勞動時間”,特別是單個科學家的勞動時間,我們就有極大的差距。
發生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另一個“科學現象”,也值得說一說。每年新生入學季前的3月份,在東京大學的校園(東京本鄉三丁目本部)里,總會扔滿了各種各樣的儀器和設備,這些儀器和設備是各研究室淘汰的,有的還非常新,因此,會有很多人到東京大學裡去撿、去“淘寶”。開始時,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覺得這很不可思議,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便對此有了了解和理解:正是因為這種“及時的淘汰”,才保證了東京大學科學儀器設備的世界先進性,日本的其他大學,應該也是如此。
不得不說,向基礎科學傾斜的國家政策、“自由研究”的傳統的樹立、雄厚的國家經濟實力、科學家滿負荷的“科學勞動時間”、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一個半世紀的長時間積累,加上與西方處於同一個陣營,是日本諾貝爾獎進入豐收季節的幾個重要原因。這些,有的是錢就可以解決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問題;還有的不是單純靠錢就可以解決的,從這點上說,中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知名科學家楊振寧2010年的預言“20年內中國人將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樂觀,我認為10年就可以實現”被證實那樣,繼屠呦呦(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和莫言(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並任職於該校)等之後,預計出自中國的零零星星的諾貝爾獎總會發生,而且主要在大學。但中國要像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那樣,成批地產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使過些年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也需要長期假以時日。畢竟,如前述,“世界經濟中心”不等於“世界科學中心”。
諾貝爾獎主要是面向自然科學的,它沒有設數學獎,原因已無法考證,所設的和平獎和經濟學獎,則可以理解為對它的一個點綴。
諾貝爾獎的獲獎大國——美國、德國和英國,歷史上都曾經是世界的“科學中心”。由於“科學語言”(科學論文發表的核心語言)迄今一直都是英語,因此,國語為英語的美國和英國,又顯得特別突出。而作為近代科學發源地的歐洲的一員,德國、法國、瑞典、瑞士、奧地利等國,深受科學傳統的影響,也表現出色。
與中國同處亞洲、“科學語言”非國語的日本,在諾貝爾獎上能取得的非凡成績,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文逸雜談整理
文逸雜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