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個大餡餅,我國北極黃河科考站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提起位於北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The Svalbard archipelago、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可能很多人都並不清楚,它位於北冰洋中,緯度高達75°N至80°N之間,屬於高緯度地區,我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就位於這裡。

這也是中國在海外的唯一一個擁有開採權自由通行權的地方,中國公民不需要簽證就可以隨意出入和逗留,以及進行科學研究、生產生活等,除了因為是非軍事區不能建軍事基地外,國人在那裡享有極大的自主權限,雖然它的領土主權屬於挪威。當然我國公民要直接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才不用簽證,如果你需要經過挪威本土,還是需要辦理申根簽的。

斯瓦爾巴群島總面積6.2萬平方公里,島上礦藏豐富,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挪威最北界國土範圍的屬地,也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區之一,對我國探索並積極介入北極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那麼這麼大一塊餡餅是怎麼落到中國頭上的呢?過程非常具有戲劇性:

1925年,法國政府派代表找到了時任北洋政府臨時執政的段祺瑞,表示他們和另外幾個國家在北極地區發現了一塊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本着中法友好的“傳統友誼”,特意邀請中國參與分配開發。

段祺瑞

北洋政府一查地圖,發現位置在人跡罕至的北極圈,距離中國有幾千公里遠,去都沒法去。但人家既然盛情相邀,北洋政府也不太好拒絕,只好派人去簽了個斯瓦爾巴條約。因為這塊土地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條約簽完後也沒人在意,直接就將此事拋諸腦後了。

時間推進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着人類科學活動進入大科學時代,以及國際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極地區的戰略地位變得愈發重要。

全球氣候升溫導致大量北極冰川融化,讓原來難以通行的北冰洋變得可以通行,未來的北極航道將成為一條“黃金水道”,因為航程較之傳統海上航線能夠大大縮短,必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運輸線之一。

同時北極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冰洋是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戰略要地,對所有北半球國家來說,北極是最具威脅的地區,目前美國和俄羅斯在北極長期部署着戰略核潛艇,24小時戰備執勤。

縱然北極擁有所有國家都無法忽視戰略意義,但是現實總是令人遺憾,在北極圈內擁有領土或領海的國家只有8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別的國家也就只能眼睜睜看着這8個國家吃肉。

1991年,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高登義應邀參加蘇聯發起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活動,他偶然間在一本英文版的《北極指南》中發現《斯瓦爾巴條約》簽約國名單里竟然有中國的名字,就趕緊向國內報告這一重大發現。我國經過查閱歷史遺留資料,發現情況屬實,本來我們和北極幾乎沒啥關係,結果確是天上掉了個大餡餅。

很快我國就提出了一個“泛北極國家”的概念,同其他想要利用《斯瓦爾巴條約》立足北極的其他國家一起,共同確立了《斯瓦爾巴條約》的存在基礎及法理地位,條約其他簽署國紛紛響應,畢竟看着別人吃肉自己連湯都喝不上總是令人遺憾的。2004年7月,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立了我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2018年1月26日,我國正式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指出要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還要建造大型的破冰科考船,未來甚至是核動力破冰船也在選擇範圍內。我們也將自己定義為“北極事物重要利益攸關國”,畢竟一百年前的《斯瓦爾巴條約》現在就擺在那裡,我們當然利益相關,當仁不讓!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的問世,是中國積极參与北極事務所邁出的重要一步,它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本着“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與有關各方共同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共同維護和促進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