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與法國邊境地下百米深處的環形隧道里,一場堪稱現代物理學最高風險的搜尋行動正在進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科學家們,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撞擊着質子,但他們的目標,並非是尋找某個理論預言的“缺失拼圖”,而是恰恰相反:他們在尋找一個根據我們最雄心勃勃的“萬有理論”——弦理論——明確不應存在的奇異粒子。
這場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理論物理學家主導的探索,代表了一種極具顛覆性的科學哲學。如果這個由五種粒子組成的“禁忌”家族真的在對撞機的廢墟中現身,它不僅將使數十年來的弦理論研究陷入“巨大麻煩”,還可能在一次驚人的“雙贏”中,為我們揭開宇宙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理論的試金石:尋找弦理論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個世紀以來,物理學一直被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所困擾。一方面,我們有描述微觀世界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它精準地描繪了除引力外的三種基本力。另一方面,我們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它將引力描述為時空的幾何形態。這兩個理論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們在數學和概念上卻水火不容。
弦理論,作為最有希望統一這兩大支柱的候選者,它假設所有基本粒子,包括傳遞引力的引力子,都是微小振動弦的不同表現形式。然而,弦理論長期以來面臨一個核心批評:它在數學上極為複雜,預言的可能性“圖景”過於廣闊,以至於難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或證偽,幾乎成了一門無法被否定的“玄學”。
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喬納森·赫克曼(Jonathan Heckman)教授和博士生麗貝卡·希克斯(Rebecca Hicks)領導的團隊,決定正面迎擊這一挑戰。他們轉換思路,不再追問弦理論能“創造”什麼,而是反問:弦理論的數學工具箱里,是否存在某種它絕對“無法創造”的粒子組合?“找到一個理論所禁止但實際存在的東西,是對該理論最有力的檢驗。”赫克曼解釋說。
經過對弦理論框架的深入排查,他們鎖定了一個目標:一個由五個成員組成的粒子家族,物理學上稱之為“五重態”(5-plet)。這個“五重奏”組合,在所有已知的弦理論模型中都從未出現過。“這就像你想在麥當勞點一份‘皇堡’套餐,”赫克man打比方說,“無論你多麼有創意地搜索菜單,它就是不存在。”
幽靈蹤跡:如何在LHC追捕“隱形”粒子
這個被弦理論“禁止”的五重態粒子,是一種馬約拉納費米子,即它本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要在LHC中找到它,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這不僅在於其“生產”的困難,更在於其“探測”的微妙。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能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要憑空創造出像五重態這樣沉重的粒子,LHC必須以極高的能量將質子對撞。研究團隊推斷,其質量可能高達數萬億電子伏特(TeV),這意味着它的產生概率極其微小。
即便它被成功創造出來,其衰變過程也如同一場“魔術”。這個粒子家族中的帶電成員會迅速衰變成一束能量極低的π介子和一個幾乎不可見的中性粒子。希克斯解釋說:“π介子的能量太低,探測器基本看不到,而中性粒子則會直接穿過探測器逃逸。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探測器中留下一段戛然而止的軌跡,就像雪地里的腳印突然消失了一樣。”
正是這種獨特的“消失的軌跡”信號,成為了LHC上ATLAS和CMS兩大探測器(如同兩台包裹在對撞點周圍的巨型數碼相機)搜尋的焦點。
雙重賭註:顛覆理論或發現暗物質
這場高風險搜尋的魅力在於其潛在的巨大回報。“如果我們檢測到五重態,那就是雙贏,”希克斯說。
首先,這將是對弦理論現有框架的致命一擊。一個被理論明確排除的可能性在現實中被發現,意味着該理論存在根本性的缺陷或不完備,物理學家們將不得不重新審視甚至放棄這個在過去半個世紀里主導理論物理學前沿的框架。
其次,在同一個發現中,我們可能找到了暗物質的答案。暗物質佔據了宇宙總物質量的85%,但其構成至今成謎。理論計算表明,如果這個五重態粒子家族中那個“隱形”的中性成員質量在10 TeV左右,它將完美地符合宇宙大爆炸後暗物質形成的理論模型。它的性質,恰好就是一個理想的暗物質候選者。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利用LHC現有的運行數據,排除了質量在650-700吉電子伏特(GeV)以下的五重態存在的可能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初步結果,意味着如果它存在,那它一定是一個更重的“大傢伙”。隨着LHC未來進行更高能量的升級,這場對物理學終極理論的壓力測試將繼續進行。
“我們並非刻意希望弦理論失敗,”希克斯說,“我們只是在對其施加更大的壓力,看看它是否能經受住考驗。”無論最終的結果是弦理論“倖存”下來,還是轟然“倒塌”,正如赫克曼所言,“我們都將學到一些關於自然的、極為深刻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