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5月28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57次屆會上,與會會員達成一致,決定對2024年度3個颱風名稱進行替換。新增的3個颱風名稱分別是“bori”“saobien”和“tianma”。其中,
- “bori”由韓國提供,用於替換“doksuri/杜蘇芮”;
- “saobien”由越南提供,替換“saola/蘇拉”;
- “tianma”由中國提供,替換“haikui/海葵”。
據了解,颱風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現象,科學合理的命名規則對颱風監測和預警至關重要,它便於我們準確識別颱風,還承載着一定的氣象文化意義。
颱風名稱為什麼會“以舊換新”?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亞太颱風委員會負責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颱風命名、除名及更名事宜。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會員各提供10個名字,構成一個完整的命名表,這些名字按順序循環使用。
如果某個颱風因災害過大給某一地區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比如重大人員傷亡、巨大經濟損失等,相關會員可向颱風委員會提出對該颱風名稱進行除名的建議。此外,若某一名稱因其他原因(如具有不雅含義、政治敏感性等)被認為不合適繼續使用,也可能被提議除名。
颱風委員會將根據提議進行商討和投票,若全體成員達成一致意見,該颱風的名稱將被正式從命名表中移除,並由相關會員提供新的替代名字。這一機制旨在確保颱風命名的科學性、適用性和文化適宜性,同時尊重各會員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傳統。
命名規則
在命名規則方面,每個名稱需滿足多項條件:
- 名稱不能超過9個字母,以便於清晰、準確地傳達信息;
- 要確保容易發音;
- 在各會員所使用的語言中應有明確且無不良的含義,不會給各會員帶來任何困擾;
- 不能是商業機構的名稱。
這些颱風的新名字不僅豐富了颱風命名體系,也展現了各會員國家和地區豐富的文化特色。

新增3個颱風名稱中文譯名
(總台央視記者 褚爾嘉)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