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科技領域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建設科技強國”進行交流。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長葉聰出席見面會時介紹,這二十年來,研製深海潛水器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一直在大深度、自主可控方面努力,現在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他還提到,對新的空間的探索,孕育着未來發展機遇。
葉聰來自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他的工作主要是載人深潛裝備研發,是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總設計師。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研製的“奮鬥者”號萬米級載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載人數量最多、下潛和上浮速度最快、作業時間最長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2020年的時候,“奮鬥者”號到達了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測量的深度是10909米,同時也在世界上首次開展了萬米海底作業的高清視頻直播和互動。近五年以來,已經累計開展了300多次下潛,跟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等4個國家對地球上的9條主要深淵海溝開展了科學考察,獲得了萬米海底的環境數據,發現了深海生物新物種,也在深海開展了長期觀測和現場試驗。
“做載人深潛裝備研發,在國內開展科研可以把各學科、各優勢單位力量整合起來,高效地研製出我們的裝備。”葉聰談到,這是讓人很興奮的事情。他對“十四五”有一個特彆強烈的感受,就是裝備的使用場景更加豐富,可以發揮更好的效果。“以前,我們主要是奔着深潛突破千米、萬米的目標。”“十四五”期間,隨着科技創新的進步,新的問題、新的科學選題被提出,要考慮在一個裝備幾十年的壽命周期里,裝備如何不斷適應發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驗證了裝備的能力,還在不斷拓展新的應用場景。現在,可以實現潛水器的“有人+無人”協同作業,把網絡協同技術用到以前單純依靠人的裝備上去,葉聰自己強烈地感受到,可以做長期性的工作,可以把實驗室從水面、甲板搬到海底去,這個過程中,技術在不斷迭代,跟科學研究形成了很好的互相推動發展。
這二十年來,研製深海潛水器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一直在大深度、自主可控方面努力。現在,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就是把發展的維度和目標更加多樣化。
“載人深潛裝備的發展讓我們對深海科技進步有了足夠的信心。”葉聰談到,面向未來,將持續推動載人深潛的智能化、譜系化和體系化,繼續服務深海探測、保護和開發工作。
“可能大家感覺我們做深海研究工作,距離日常生活和產業發展很遙遠。但往往這種對新的空間的探索,孕育着未來發展機遇。”葉聰現場還解疑了公眾對於深海研究的理解,“我們不僅是要到深海去看一看,還要去探索海洋對我們生存環境的影響。”他談到,要研究一些科學問題,“生命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以及面臨的發展問題”,可以向深海要空間、要資源、要方法、要答案。所以,既要把現在的深潛技術和產業結合,也要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不斷探索“無人區”,拓寬認知邊界。
記者:李運恆 編輯:劉雨 校對: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