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2025年05月13日16:30:22 科學 6765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來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質化困局、培養真正具有開創精神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專訪,深度解析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破局之道:從變革“唯論文”評價體系到構建“拓方差”育人生態,從擁抱非常規思維到在ai時代堅守科學本源。當星辰大海的抱負與躬身入局的勇氣相遇,這所年輕大學正以改革者的姿態,在量化指標與人文關懷、傳統範式與顛覆性創新之間,探尋屬於中國科學教育的第三種可能。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聞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聞


數周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接連走進深圳中學與深圳外國語學校,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西湖實踐》為題,在千餘名師生面前展開一場關於科學精神與教育變革的深度對話。從深中學生對“離經叛道式思考”的價值共鳴,到深外學子關於“ai時代科研路徑”的犀利提問,這場跨越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思維碰撞,不僅展現了西湖大學“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的落地實踐,更揭示了人工智能時代下具有突破性、前瞻性的新式育人邏輯。

南都: 你曾提到“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創辦西湖大學是不是對這一理念的延伸?

施一公:過去七年多來,西湖大學的教育創新實踐不斷走深走實,其發展路徑和我最初的“育人”設想是非常一致的。我們不僅想培養“未來科學家”,更希望培養“帶着人類關懷的問題解決者”,讓學生看見星辰大海,卻仍願為當下的問題躬身入局。

南都:西湖大學提出“論文引用率非學術評價核心”,這一改革如何落地?這一改革將如何改變傳統評價體系的局限性?

施一公:西湖大學建設鼓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無論是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還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都不會成為西湖大學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對一位科學家的學術評價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劍指相關領域的最前沿以及實質性進展,而不是單純的複製,用量的堆砌來完成一些重複性的成果。其實,一些最原創的科學突破往往無法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上,也常常在很長時間裡引用率並不高。我們希望通過多維度的制度設計與實踐探索,打破“唯論文、唯影響因子”的量化桎梏,推動學術研究回歸本質。

南都:你曾評價中國學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西湖大學將通過哪些措施改變這一現狀?

施一公:西湖大學希望通過系統性的改革構建一套“破均值、拓方差”的創新育人體系。這一體系以解放思維慣性、重塑評價標準、重構教育生態為核心。我們容忍不確定性的制度設計、鼓勵非常規思維的文化培育、重構激勵機制的生態建設。當足夠多的非常規思維被包容、跨學科壁壘被打破、評價體系轉向價值創造時,重大創新將成為概率事件的必然。

南都:在看來,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深圳這座城市有何優勢?

施一公: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領域肩負着改革使命;而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首個經濟特區,正是經濟領域改革創新的先行者。將這座被改革精神深深浸潤的城市中的優秀學子招收到同樣以改革為使命的西湖大學,這是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必然選擇。

南都: 希望“10-20年後西湖大學聚攏世界頂尖科學家”,當前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否考慮擴展本科教育?若未來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辦學,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生態將發生哪些變化?

施一公: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中美關係的走向。關於本科教育,我們會逐步擴大招生規模,但始終堅持總量控制,最終穩定在每年幾百人的規模。我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與傳統大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模相對較小;二是具備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三是作為新生力量,肩負着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使命。我們更希望發揮"鯰魚效應",通過創新實踐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借鑒,讓中國高等教育生態更加豐富、更具活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百花齊放必將成為創新的重要源泉。

南都: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如何看待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式、原則或傾向?在看來,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教育生態?

施一公: 面對ai時代,很多青年學生會覺得迷茫,甚至大學生也會覺得前途面臨不確定性。但是,ai是人創造的,這批人正是因為學好了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技能,可以用批判性思維來理解我們的世界,最終加速了ai的發展。在人工智能時代,青年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最根本的技能,學會科學方法論,用這些知識去理解、運用人工智能,進而去改變世界、創造未來。

采寫:南都記者 周正陽  攝影:南都記者 許松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 天天要聞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沉痛悼念陸樹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原所長,《中華燒傷與創面修複雜志》常務編輯委員,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2日13時05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陸樹良教授專註於燒傷診療、創面修復及組織再生等學術研究,曾主持國家“...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 天天要聞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在蘭花種植領域,一種看似“跨界”的養護方法正逐漸被蘭友們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促進蘭花生長、增強抗性。這一方法看似神奇,實則蘊含著植物生理學的科學原理。本文將從成分解析、作用機制、應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系統闡述阿司匹林在蘭花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 天天要聞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面對AI的發展要有定力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來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質化困局、培養真正具有開創精神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專訪,深度解析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破局之道:從變革“唯論文”評價體系到構建“拓方差”育人生態,從擁抱非常規思維到在AI時代堅守科學本源。當星辰大海的抱負與躬身入局的勇氣相...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 天天要聞

海洋館回應魔鬼魚上班吃同事

5月10日,一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在深圳觀瀾海洋世界拍攝的視頻。視頻中,一條魔鬼魚闖入正在向左側遊動的魚群,吞食了一條小黃魚。有網友戲稱“魔鬼魚上班時間吃同事”,也有網友指出,魔鬼魚吞食其他魚類的新聞並不少見,由此對這兩種魚是否適合混養提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 天天要聞

極端高溫“熱浪”會導致哪些心臟病?上海專家研究登國際期刊

立夏之後氣溫直線上升,氣候變化與心臟病關係幾何?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霍勇教授合作,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心臟病學雜誌》發表論文,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不同類型熱浪對各類心臟病死亡的影響。結果顯示: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對複合型熱浪最為敏感的三類心臟疾病,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