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2025年04月09日23:33:04 科學 1104

還記得小時候打蛔蟲的經歷嗎?其實,寄生蟲家族是非常龐大的,除了蛔蟲,還有絛蟲、線蟲血吸蟲等多個種類。棘頭蟲也是其中之一,作為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一類體內寄生蠕蟲,它能夠感染人、豬、犬、貓、魚等各類動物。4月9日,一項關於棘頭蟲起源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科研人員通過研究一塊產自內蒙古道虎溝的棘頭蟲化石——侏羅蟲,將棘頭動物門的出現時間推至約1.6億年前。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羅慈航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研究員張海春、博士王盛宇,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Luke Parry、德國森肯貝格博物館博士Brendon Boudinot、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Edmund Jarzembowski合作完成的。研究填補了棘頭蟲的演化空白,為解決棘頭動物門的起源之謎提供了實證。

建立200多年

棘頭動物門起源之謎無解

在三十幾個動物門類中,棘頭蟲是極少數人們對其起源知之甚少的動物門類。棘頭動物門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建立已有200餘年,但起源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答。

由於棘頭蟲的身體構型高度特化,其系統分類位置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基於不同的形態學特徵,不同學者分別提出棘頭蟲與扁形動物門、鰓曳動物門以及輪蟲動物門近緣的觀點。然而,分子系統學分析表明,棘頭蟲最可能是輪蟲動物門中一個特化的類群。但是,營體內寄生生活的棘頭蟲的身體構型與自由生活的輪蟲有着很大的差異。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那麼,這中間是如何演化的?王博介紹,由於棘頭蟲是體內寄生蟲,很難保存為化石,此前唯一的化石記錄是來自晚白堊世鱷形動物糞便中四枚疑似的棘頭蟲卵。因此,人們對棘頭蟲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知之甚少。

再加上此前,蠕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古生代標本,尤其是寒武紀的化石。雖有不少中生代的蠕蟲化石標本,但由於年代較新,一般被認為缺乏門類起源等關鍵演化信息,長期以來被學界所忽視。同時,中生代蠕蟲往往個體微小、身體結構趨同、分類特徵不清,多屬於疑難化石,其鑒定要求高、研究難度大,是本領域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因此,中生代蠕蟲化石一直是古生物學領域的“冷門”,迄今僅開展零星研究。

身體像個紡錘

侏羅蟲是棘頭蟲的“鼻祖”

“棘頭蟲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當它覺得寄主不適合寄生時,會主動從寄主身體里跑出來。”王博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科研人員推測此次發現的侏羅蟲化石,有可能寄生在蠑螈體內,當這隻蠑螈處於將死狀態時,在其體內寄生的棘頭蟲“跑”了出來,結果被火山灰埋藏後變成了化石,“因為如果棘頭蟲一直在寄主體內,很難保存為化石。”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科研人員將本次新發現的棘頭蟲命名為“道虎溝侏羅棘頭蟲”,簡稱“侏羅蟲”。研究團隊藉助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等方法,對其進行精細的解剖學研究發現,侏羅蟲的身體整體呈紡錘形,分成明顯的三部分,即吻突、頸和軀幹。

侏羅蟲的吻突具硬化的、略向下彎曲的刺。侏羅蟲身體上有約32對僅延伸至身體一小部分的縱毛列,類似的結構也常見於現生棘頭蟲。侏羅蟲的吻突中央保存了消化道,但軀幹整體未發現明顯的消化道,其身體末端還有一個類似現生棘頭蟲雄性交合傘的結構。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侏羅蟲最奇特的特徵是其位於軀幹最前方的顎器。顎器整體向前方匯聚,且前部的顎較小,向後逐漸變大,齒的數量也更多。顎器中的齒整體都朝向身體前方,且所有的顎都不超過棘頭蟲的身體邊界。類似的顎器在棘頭蟲可能的祖先——包含輪蟲動物的有顎動物類中廣泛存在。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為進一步確定侏羅蟲的演化位置,研究團隊構建一個最新的、包含各類現生和化石蠕蟲動物的形態數據矩陣,並開展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侏羅蟲的演化位置位於棘頭動物門的最根部,是棘頭蟲的基幹類群。

棘頭蟲出現的時間

還能追溯到更古老的時候嗎?

本研究為探索棘頭動物門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的線索。侏羅蟲展示了棘頭動物先前未知的形態多樣性和生態特性。其具鉤的吻突和較大的體型表明,棘頭蟲在侏羅紀可能已經演化出了內寄生的習性,也表明棘頭蟲可能起源自陸地環境,並在侏羅紀已經與其它輪蟲分化。

科學家發現寄生蟲“鼻祖”,它來自1.6億年前的侏羅紀 - 天天要聞

此外,雖然分子生物學能夠解決一些傳統形態學研究難以解決的系統發育關係,但過渡類型的化石在探究動物身體構型革命性演化中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也表明,中生代蠕蟲化石並不是“研究荒漠”,它們為我們了解蠕蟲類形態和生態的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證據。

此次發現的侏羅蟲化石距今約1.6億年前。那麼,在更古老的時候,棘頭蟲是否已經出現了呢?科研人員推測是有可能的,“比如寒武紀四五億年前的化石里可能也有棘頭蟲,只不過還要繼續尋找新的證據。”王博說。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 文/攝

(部分圖片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畫師楊定華繪製的侏羅蟲復原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國際上首次,地月空間衛星激光測距試驗在白天成功實施 - 天天要聞

國際上首次,地月空間衛星激光測距試驗在白天成功實施

5月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又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4月29日,天都一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成功完成白天強光干擾條件下的地月空間激光測距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間衛星激光測距僅能在夜晚作業的時間限制,標誌着中國在深空軌道精密測量領域取得技術新突破。4月27日白天...
中國攻克光刻機光源,技術有別於阿斯麥 - 天天要聞

中國攻克光刻機光源,技術有別於阿斯麥

“中國突破了自主生產先進芯片的障礙!”,最近,《南華早報》發布的一篇報道,公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在西方拚命“卡脖子”的光刻機領域,取得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據悉,中國科學院上海光....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 天天要聞

走在開放前沿,它們靠什麼成為全球資源“強磁場”?

每經編輯:楊歡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供圖從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機場正悄然改寫城市命運。全球化加速推進,越來越多城市加碼入局樞紐機場競爭,期待在加速聯通世界中重塑經濟地理與城市競爭力。一個普遍共識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運輸會成為帶動貿易發展、人才流動、資源共享的全新動力源,進而創造面向未來發展的...
聯想“稀土外殼”爭議:美國能否靠回收提煉打破中國稀土封鎖? - 天天要聞

聯想“稀土外殼”爭議:美國能否靠回收提煉打破中國稀土封鎖?

背景:稀土出口管制下的“變相出口”疑雲近期,聯想推出的“稀土鎂合金”筆記本電腦外殼引發輿論爭議。據網友爆料,其外殼中使用的釔元素屬於中國嚴格管控的7類中重稀土之一。儘管中國已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但聯想通過將稀土加工成合金材料並嵌入筆記本電腦
歐盟砸5億歐元“搶人”,馬克龍:歐洲要做科學家的避風港 - 天天要聞

歐盟砸5億歐元“搶人”,馬克龍:歐洲要做科學家的避風港

當地時間5月5日,一場名為“為了科學 選擇歐洲”的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法國與歐盟委員會在會上宣布,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減少對科研領域的資助之際,歐盟將設立一項總值5億歐元的科研激勵計劃,吸引外國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前來工作。
木星發現巨型熔岩湖?朱諾號探測器傳回最新發現 - 天天要聞

木星發現巨型熔岩湖?朱諾號探測器傳回最新發現

木星北極的氣旋群像一群詭異的舞者,以超過160公里的時速相互碰撞;木衛一的熔岩湖在冰冷外殼下暗流涌動,熾熱岩漿隨時可能噴薄而出——這些堪比科幻大片的場景,正是NASA朱諾號探測器最新傳回的太陽系真相。
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幕 - 天天要聞

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幕

來源:【冰城+】5月5日,以“清除鳥網 密織法網 讓鳥兒自由飛翔”為主題的哈爾濱市第44屆“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北方森林動物園百鳥廣場舉行。本次活動由市林業和草原局、公安局食葯環偵支隊、北方森林動物園等單位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