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2025年06月17日18:20:26 科學 1595

蘇國生

安溪湖頭人

國內外知名的

數量遺傳與遺傳育種專家

長期致力於動物育種領域的

研究與實踐

今天,

讓我們跟隨福建日報記者的視角,

走進這位安溪籍科學家的日常。

↓↓↓

1

1

蘇國生教授1979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動物科學專業,從動科畢業後,他奔赴瑞典農業大學深造,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動物育種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如今他早已是國內外知名的數量遺傳與遺傳育種專家,長期致力於動物育種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他的研究涵蓋dna信息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全基因組選擇與關聯分析、遺傳參數估算以及複雜性狀的遺傳改良等多個前沿領域。他主導開發的遺傳參數估計工具dmu,廣泛應用於全球遺傳評估與生產優化實踐中。同時,他還培養了眾多優秀學生,這些學生活躍在全球種豬遺傳領域,為行業注入了新鮮動力。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中國育種科學家蘇國生教授

5月10日一早,洗澡、消毒之後,記者終於進入了豬舍。

這是一棟佔地480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生活着5000頭母豬和豬仔。出乎意料,豬舍里的臭味並不太重,甚至蒼蠅、蚊蟲都沒有。負壓通風過濾系統24小時對全封閉的豬舍進行空氣交換,每個單元都安裝着限位欄、智能環控、自動飼餵等設備。欄舍間,母豬或卧或立,仔豬們或吮吸乳汁或追逐嬉戲。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忽然,記者感覺腳下有些異樣,低頭一看……眾所周知,豬吃得多、拉得多嘛。幸虧穿着鋼頭雨靴,雖然硬邦邦有些硌腳,卻也不用擔心污濁。地面安裝了漏糞板,下方就是糞池,定期清理地面後,糞水便從管道流向更低處的環保區,在那裡處理變為有機肥。

豬舍里,蘇國生正被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圍在中間,半頭白髮分外顯眼。他一邊觀察年輕員工的操作,一邊做出指導。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觀看年輕員工的操作

“現在,國內大型豬場的硬件設備和管理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年近古稀的蘇國生介紹說。在國外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他依然一口濃重的閩南鄉音。

這位數量遺傳與遺傳育種領域的權威專家生長於福建安溪,曾就讀於福建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1991年遠赴瑞典農業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又前往丹麥農科院(現丹麥奧胡斯大學農業科學院)工作。

“那時,國內動物遺傳育種的科研條件和水平跟國外比差距比較大,我就想,自己可以在培養中國學生和青年教師方面做點事。”在丹麥任教期間,他從自己的科研經費里擠出一部分,跟國內院校合作,陸續幫助數十位中國學生、學者赴丹麥學習進修。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帶着豬場員工巡查豬舍

在丹麥工作生活三十年,蘇老至今仍是中國籍。好些年前,國內學術會議想要邀請他,一問他是中國籍,轉而邀請了他的丹麥助手和學生。

“家人也有點不理解,為什麼我不跟她們一起加入丹麥籍。其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就是中國人!”

67歲退休後,蘇老有了更多時間,時常回到國內做學術交流和技術指導。每次回國,他的日程都安排得非常緊。過去幾年,他在三明市大田縣前坪鄉海拔900米銀頂格的種豬場,幫助一家名為“銀頂”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育種培優推廣。作為銀頂豬場合作方的首席科學家,他這次剛回國,就立即消毒隔離進場——他本可以坐在電腦前,看着育種軟件的數據指導生產。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帶着團隊在豬舍里查看生產數據

“不到一線,就了解不到生產的實際需求和方案的執行情況。科研,在實際運用中才更有生命力。”

半天下來,我們跟隨蘇老一一巡查豬舍。小馮累得癱坐在地,蘇老依然精神十足。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帶着豬場員工巡查豬舍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你也能保持激情。”蘇老笑得很開心。

在數年時間裡讓銀頂這家新興企業突破育種技術壁壘,掌握了曾祖代核心豬種選育技術這一生豬養殖金字塔的塔尖,除了嚴格的豬場隔離程序、專註的科研投入、大膽的行業探索和夢想外,更有蘇老的拳拳赤子之心。

“過去,國內養殖企業習慣於從國外高價引進核心種豬。由於缺乏系統的種豬選育,引進種群隔幾年就會退化,養殖企業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循環,耗資巨大。一旦被卡脖子,我們作為中國科研工作者難以接受。”蘇老面對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銀頂豬場場長陳永華曾經被公司委派到美國、丹麥的種豬場學習育種技術,外方技術人員的防範和蔑視讓他深感憋屈,“他們認為自己有百年的積澱,中國人的育種水平差遠了,很多技術沒必要知道。”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帶領技術團隊在豬舍內了解生產情況

2018年,非洲豬瘟侵入國內,造成生豬的大面積感染與死亡。最高峰時,國內一度撲殺生豬百萬餘頭,過去粗放的養殖模式遭遇重大打擊,大批小散養殖戶退出市場。

中國養豬行業也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耳牌是獨屬於種豬的“身份證”,並不是每一頭豬都能當種豬。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為了保障生物安全,高標準建設、規模化養殖、精細化管理成為國內養殖場的一致選擇。這些都意味着額外的高成本投入,因此,企業對豬種經濟性的需求分外迫切,這也讓種豬的系統選育受到了空前重視。

隨着國家對自主育種的大力扶持,國內的種豬自主選育水平取得了巨大進步。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種豬進口量驟降至不足4000頭,較2020年峰值時期減少近九成。

作為生豬輸入大省,福建卻在近年來成為種豬輸出省,並在種豬育種、健康養殖上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疫病的傳播主要是因為人員、物資的流動。福建山多林多,擁有天然的生態屏障。”在蘇國生教授看來,福建高標準的環保政策、適度的養殖規模也為疫病凈化提供了可行的條件。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在豬舍查看生產數據

位於產業頂端的種豬培育,對生物安全的要求也最高。除了非洲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流行性腹瀉(ped)等也是生豬的主要疫病,而福建的藍耳雙陰(種豬體內藍耳病病毒抗原和抗體均為陰性)場數量達到158家,佔全國的一半多,偽狂犬、ped等雙陰場也居全國前列。 

中國北方多平原,農業生產可以承載大量的豬糞肥,但平原的人員密集、豬場也密集,生物安全體系構建與防疫能力弱於多山區丘陵的南方。近年,國內種豬業出現南遷趨勢,在生豬行業,有了“南繁北育”的說法。

從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的角度觀察,南方已成為中國種豬業的大本營,目前,排名第一的廣東擁有11家國家級核心育種場。福建一度以9家位居全國第三,但兩家老牌育種場在近幾年的大變局中虧損退出。不過,包括銀頂在內的福建多個新銳種豬場,陸續花巨資從國外引種,開展系統性自主育種,衝刺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引發了全行業的關注。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晚飯後蘇國生教授(左)與育種總監錢金花還在討論技術方案的調整。

“福建人做事踏實細緻,很多豬場老闆和股東親力親為,這也是福建在種豬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不可或缺的因素。”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們這種適度規模的種豬場要和大集團正面硬杠,肯定是以卵擊石。我們最大的底氣就是選好基因、管好健康,爭取做到細分領域上的國際領先。”福建銀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聖峰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種好,不愁沒客戶。”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教授現場給年輕豬場員工做指導

當前,非洲豬瘟的全球蔓延已成為業內的共識。在蘇國生教授看來,生物安全是制約國內種豬選育進展的現實障礙:“單個種豬場維持在適度規模最為經濟安全。但育種的進步受制於種群的數量,所以需要在多個種豬場之間開展聯合育種,當前的生物安全形勢又制約了種豬場之間的交流。如果能實現區域疫病凈化、實現聯合育種,福建種豬業的未來不可估量。” 

正是有了像蘇老這樣一代代動科人奮戰在種豬繁育、疫病防控、科研探索的一線,福建的豬產業才能跨過一座座崇山峻岭,突破一道道艱難關卡,一步步向著國內行業高峰邁進。

未來,必然也會有越來越多受到蘇老感召的動科人,助力行業走向更加蓬勃的明天!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蘇國生 : 從安溪走出的國內外知名科學家 - 天天要聞



來源:新福建

融媒體編輯:陳曉慧

審核:一審|林百蘭 二審張毅 三審|謝永茂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月球內部“異常貧瘠”?嫦娥六號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謎底 - 天天要聞

月球內部“異常貧瘠”?嫦娥六號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謎底

月球正反面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關鍵謎題?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日前正式發表了中國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樣任務的又一重大科學成果。該成果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殼-幔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信息。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科研團隊對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帶...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 天天要聞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月球背面樣品返回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這些樣品已經取得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彰顯了我國行星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也為下一階段開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研究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 天天要聞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新型光子設備已可以兼顧靈敏與耐用。長期以來,先進光子器件因製造困難而發展受限。近日,多所大學在光學設備製造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解決了包括設備的可擴展製造、靈敏與耐久度兼顧等問題。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天天要聞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電子元器件在現代電子設備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壽命直接關係到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期限。然而,許多因素會影響電子元器件的實際使用壽命。那麼哪些因素會容易影響到其壽命呢?一 過載與過壓當電子元器件所承受的電壓或電流超過其額定範圍時,容易造成內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 天天要聞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據新華社客戶端消息 連日來,在蔚藍色的南海北部,我國科研人員在“向陽紅10”號科考船上,成功開展了多種類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器科考試驗。由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牽頭,聯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新企業及科普機構開展的“深藍智能i3航次”,在南海的風吹浪打中,實況檢測了各種無人科考設備的“i3”性能——創新...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 天天要聞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東方紅3”船完成本年度第三個科考航次實現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0日訊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結束“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