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已絕版多年的《成為科學家的100個理由》再度出版,這是一部由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 編纂的,收錄近百位世界頂尖科學家暢談學術人生的文集,其中包括30位諾貝爾獎、6位菲爾茲獎以及23位沃爾夫獎得主(全部作者名錄附於文後)。他們講述了自己成長的經歷,傾吐對科學、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也向年輕一代道出了殷切的期盼。下文選自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薩拉姆的自述。
撰文 | 薩拉姆(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我1926年生於章馬吉亞納,當時為英屬印度的轄地,如今屬於巴基斯坦。我的家庭出身很平凡。父親先為教師,後在當地教育部門任職;母親是家庭婦女。我有六個兄弟和一個姐姐。雖然家境並不寬裕,但父親極為重視我的學業,望子成龍之心甚切。他非常希望我能在競爭激烈的印度公務員考試中脫穎而出,謀得一份好工作。不過,父親的願望因為戰爭等原因而落空了。但對我而言,沒有成為公務員卻是我今生幾次重要的人生轉折之一。
我還記得1936年前後上學時的一些事情,尤其是當時老師講解自然界基本力時的情形。他首先提到的是大家熟悉的引力,然後他說:還有一種被稱作電的基本力,這種力在我們家鄉見不到,它“生活”在東面離我們一百英里遠的拉合爾。這位教師也曾聽說過核力,但他告訴我們,核力僅僅存在於歐洲。聽聽,多麼形象的描述!真可謂發展中國家科學教育的生動寫照。
14歲那年,我以旁遮普大學(位於拉合爾)歷史上入學考試最高分的成績,贏得了這所公立大學的獎學金。當我從拉合爾騎自行車返家時,家鄉人傾城而出迎接我。16歲時,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論文,並發表在一份數學刊物上。不過,應當說直到進入劍橋大學後,我才真正迷上了科學研究。
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獲得獎學金,並進入劍橋大學深造。當時的情況是:戰爭中斷了頗有影響力的印度公務員考試,但恰好旁遮普地區的行政長官用一筆戰爭時期未用完的經費設立了一項獎學金。該獎學金共有五個名額,用於資助到海外留學的印度學生。1946年,我在印度獨立前夜擠上了一艘滿載着舉家回國的英國人的輪船。現在回想起來,如果那年我沒有走的話,恐怕就再也不會有進入劍橋大學的機會了,因為在接下來的一年,隨着印巴分治成為現實,這項剛剛設置的獎學金便也不了了之,結束了其短暫的歷史使命。
在劍橋,我僅用兩年時間即通過了數學榮譽學位考試,並獲得第一名。這樣,我還有一年帶獎學金的學習機會。是用這一年時間繼續深造數學,還是去修物理學課程?我的導師霍伊爾(f.hoyle)對我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即使是理論物理學家,你也應當在卡文迪什實驗室接受實驗物理課程訓練。否則,你將永遠無法坦然面對實驗物理學家。”於是,我進入了卡文迪什實驗室。那時候,盧瑟福已經完成其關於原子結構的實驗。對實驗物理學家而言,卡文迪什實驗室無疑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地,是當時世界物理研究的中心。不過,我不大喜歡擺弄實驗儀器。無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實驗者,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許多不在你掌控之中的事物。我覺得,雖然理論物理學家同樣需要極大的耐心,但那主要是就其自身的創造、自身的理論構建乃至自身的執迷不悟而言的,與實驗物理學家所需的耐心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我在卡文迪什被要求做的第一個實驗,是測量鈉光譜兩條d線波長的差異。我當時推斷,如果在坐標紙上畫一條直線的話,則直線的截距會給出我想要的測量值。從數學上講,兩點確定一直線。如果取得第三個讀數,那在數學上就足夠了。也即是說,兩點定一直線,第三點確認之。按此思路,我用了三天時間配置儀器,然後測得了三個數據並將其標註出來。在那時候的卡文迪什,學生實驗課的分數直接取決於他們的實驗記錄。我們當時的實驗導師是威爾金森(d.wilkinson)爵士。當我將實驗結果交給他後,他看着我的直線問:“你是學什麼的?”我回答說:“數學。”他盯着我說道:“啊哈,我想是的!你覺得用三個點就能代表所有的讀數了,是嗎?因此就通過三個點畫了一條直線。” 面對他的問話,我當時真感到無地自容,恨不能立刻找個藏身之處。在此後餘下的學期里,我盡量避免見到威爾金森爵士。直到今天,我對1949年物理成績公布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那天,當我正看着掛在卡文迪什實驗室里的成績公告板時,威爾金森爵士走到了我身後。他問我:“你得的哪個等第?”我非常謙虛地答道:“甲等。”隨後,他以腳後跟為支點在地上轉了360°——一個完整的圓,並對我說:“你看,你對我的看法多不‘公平’!”
1951年,我回到拉合爾並在旁遮普大學任教。在此期間,我幾乎與世界物理學界完全隔絕:極難看到新的專業期刊,完全找不到可以討論交流的同行。最終,為了我所熱愛的物理學,我不得不再走他鄉。一直以來,我都痛切地感到,阻礙發展中國家年輕才俊成為優秀科學家的最大障礙,主要在於他們極度缺乏與夠資格同行的交流。事實上,許多在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研究條件,對深受經費匱乏、交流機會稀缺之苦的發展中國家科學家而言,卻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奢望。正是基於對這種狀況的切膚之痛,我們在1964年創立了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該中心採用“特約研究員制”,即邀請那些長期工作於發展中國家而有培養潛力的年輕科學家到中心進行三個月左右的研修,並儘可能為他們與同行和學科帶頭人的交流創造機會。我們對這些既有培養前途又與世界科學前沿接軌的年輕人充滿期盼,希望他們在返回各自的國家後,能夠擔負起在其祖國彰顯科學技術之力量和形象的重任。
1954年,我回到劍橋大學,擔任聖約翰學院的講師和研究員,三年後成為帝國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在這裡,我成功地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理論物理小組之一。
1979年,我的物理學生涯達到了巔峰。這一年,我與格拉肖(s.glashow)、溫伯格(s.weinberg)因對電磁相互作用與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1978年我構造了一個詞“electroweak”,即“電弱”之意)之貢獻,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物理學的最重要成就之一。證明該理論預言的關鍵是要在極高能量狀態下找到某些新粒子存在的證據。我們為此說服實驗物理學家建造新的高能加速裝置。理論上講,這種裝置應能創造類似於宇宙誕生初期前幾分鐘的狀態。1983年,魯比亞(c.rubbia)與范德梅爾(s.van der meer)完成了一項重要實驗:發現我們所預言的中間矢量玻色子。這些被稱作w+、w-和z0的猜想中的粒子,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加速器所模擬的宇宙初創狀態下顯現了蹤影。儘管只是轉瞬即逝的短暫顯現,卻足以證明這一統一理論是關於物質基本性質的精確描述。發現這些粒子的上述兩位科學家,也因此而獲1984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已經不止一次地表明,在發展中國家從事科學研究面臨諸多困難與困擾。在此,我還要再次呼籲:發展中國家一定要加大對科學研究的投入力度;一定要切實提升科學共同體的地位;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科學家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他們應當被給予更多的機會,在國家科技進步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改變當今由科技實力強弱所決定的不均衡、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應當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心之所思、力之所向!
作者簡介
薩拉姆(abdus salam),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不僅是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在基本粒子和量子場論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是受人尊敬的科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和教育。
本文經授權選自《成為科學家的100個理由(20周年紀念版)》,原題為《abdus salam: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和科學家》。
《成為科學家的 100 個理由 (20周年紀念版)》
(2025年1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收錄近百名國際傑出科學家自述,作者名錄如下:
薩拉姆(abdus salam)
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不僅是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在基本粒子和量子場論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是受人尊敬的科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和教育。
阿克里沃斯(andreas acrivos)
美國流體力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講席教授,列維奇研究所主任,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榮譽。
阿德勒(stephen l. adler)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量子場論中abj反常(adler-bell-jackiw anomaly)的發現者之一,曾獲得狄拉克獎、櫻井獎等榮譽。
阿洛蒂(francis k. a. allotey)
加納數學物理學家。他是加納最早的數學博士之一,也是加納首位數學教授。他還是非洲科學院的創始院士之一。
奧爾特曼(sidney altman)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
阿蒂亞(michael f. atiyah)
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阿貝爾獎獲得者。他在數學的許多領域都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對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其名字命名的數學定理和概念有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阿蒂亞-鮑特不動點定理、阿蒂亞-希策布魯赫譜序列等。
巴倫布拉特(grigory i. barenblatt)
俄羅斯流體力學家。曾任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是歐洲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貝里(michael berry)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以其名字命名的物理學概念有貝里相位、貝里聯絡、貝里曲率等。
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從事激光光譜學、非線性光學方向的研究,其工作對認識物質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
邦奇內利(edoardo boncinelli)
意大利遺傳學家、物理學家。他與合作者共同發現了一類被稱為“同源基因”的基因。他是歐洲科學院院士。
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
英國流體力學家、航空工程師,曾任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士,曾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學會頒發的流體動力學獎。
布雷贊(Édouard brézin)
法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他是法國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布羅姆利(d. allan bromley)
美國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
卡勒松(lennart a. e. carleson)
瑞典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阿貝爾獎獲得者。他在調和分析領域作出傑出貢獻,卡勒松測度、卡勒松定理、卡勒松-雅各布斯定理等以其名字命名。
科恩-塔諾季(claude cohen-tannoudji)
法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法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克羅寧(james w. cronin)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實驗粒子物理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意大利猞猁之眼國家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克魯岑(paul j. crutzen)
荷蘭氣象學家、大氣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大氣化學,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達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
英國印度裔經濟學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其研究領域包括:福利與發展經濟學,技術變革經濟學,人口、環境和資源經濟學,社會資本,博弈論以及生態經濟學。他是歐洲科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德迪韋(christian de duve)
比利時細胞學家、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細胞結構和功能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兩種細胞器——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他是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院、比利時皇家醫學院、法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德熱納(pierre-gilles de gennes)
法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液晶和高分子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是軟物質物理的開創者。他是法國科學院、荷蘭藝術與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德雷斯爾豪斯(mildred s. dresselhaus)
美國物理學家、材料科學家,曾擔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她因在石墨、石墨插層化合物、富勒烯、碳納米管及低維熱電材料領域的傑出研究工作而聞名,被稱作“碳科學女王”。她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費米獎、卡夫利獎、范內瓦·布什獎等。
戴森(freeman j. dyson)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研究興趣廣泛,在量子場論、天體物理學、隨機矩陣、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凝聚態物理學、核物理學和工程學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海涅曼數學物理獎、洛倫茲獎章、普朗克獎章、費米獎、龐加萊獎等。
愛德華茲(sam edwards)
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在流體力學、高分子科學、表面物理和統計力學領域,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麥克斯韋獎、玻爾茲曼獎章、戴維獎章等。
芬恩(john b. fenn)
美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質譜學方面,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
弗里德曼(daniel z. freedman)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研究方向包括量子場論、量子引力和超弦理論。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茲堡(vitaly l. ginzburg)
俄羅斯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超導和超流領域,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列寧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等。
戈德哈貝爾(maurice goldhaber)
美國物理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費米獎等。
格林(michael b. green)
英國物理學家,弦理論開創者之一,狄拉克獎獲得者。2009年,他接替斯蒂芬·霍金擔任劍橋大學盧卡斯講席教授。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海涅曼數學物理獎、麥克斯韋獎等。
格林菲爾德(susan greenfield)
英國科學家、上議院議員。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上。
格里菲思(phillip a. griffiths)
美國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幾何學,特別是代數幾何領域,他做出 了開創性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陳省身獎、斯蒂爾終身成就獎、布勞威爾獎章等。
希策布魯赫(friedrich e. p. hirzebruch)
德國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拓撲學、複流形和代數幾何領域,他做出 了開創性貢獻,被認為是“戰後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他取得的其他榮譽 還有康托爾獎章、愛因斯坦獎章等。
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提出了著名的“霍普菲爾德神經網 絡”,對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產生重要影響。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 獎、玻爾茲曼獎章、富蘭克林獎章、巴克利獎等。
亨特(julian c. r. hunt)
英國氣象學家。他是英國皇家學院院士,曾任英國氣象局局長。
約瑟夫(daniel d. joseph)
美國機械工程師,因在流體力學領域的研究而聞名。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
卡達諾夫(leo p. kadanoff)
美國物理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統計物理、混沌理論和凝聚態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牛頓獎章、洛倫茲獎章、拉斯·昂薩格獎等。
卡斯圖裡蘭甘(krishnaswamy kasturirangan)
印度空間科學家。他曾任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任以及印度多所大學的校長。他還曾是印度議會上院成員以及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現已撤銷)成員。
凱利斯-博羅克(vladimir i. keilis-borok)
俄羅斯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奧地利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或外籍院士。
凱勒(joseph b. keller)
美國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電磁波、聲波的傳播,以及流體力學、固體力學、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馮·諾依曼獎、內默斯數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另外,他還兩次榮獲“搞笑諾貝爾獎”。
哈拉特尼科夫(isaak m. khalatnikov)
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他在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以及量子液體理論等多個理論物理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榮獲馬塞爾·格羅斯曼獎、洪堡獎等。
科恩(walter kohn)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論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提出和發展了密度泛函理論,這成為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以及化學物理領域的重要工具。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巴克利獎等。
蘭(serge lang)
美國數學家、社會活動家,布爾巴基學派小組成員。他因在數論方面的工作以及所撰寫的數學教材而聞名。他曾榮獲科爾獎、斯蒂爾數學闡述獎等。
拉克斯(peter d. lax)
美國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阿貝爾獎獲得者。他在可積系統、流體力學、孤子物理、雙曲守恆律以及科學計算等多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馮·諾依曼獎等。
萊博維茨(joel l. lebowitz)
美國數學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他在統計物理、統計力學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玻爾茲曼獎章、龐加萊獎、普朗克獎章、海涅曼數學物理獎等。
萊德曼(leon m. lederman)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粒子物理,特別是中微子、夸克和輕子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范內瓦・布什獎等。
萊格特(anthony j. leggett)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理論物理,特別是超流、量子力學基礎檢驗等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麥克斯韋獎等。
萊恩(jean-marie p. lehn)
法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合成化學、超分子化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戴維獎、cnrs金獎等。
勒韋・森格斯(johanna m. h. levelt sengers)
荷蘭物理學家,因在流體臨界狀態方面的貢獻而著稱。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萊文(simon a. levin)
美國生態學家,專長於運用數學建模和實證研究來理解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宏觀模式。他取得的榮譽有京都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泰勒環境成就獎等。
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
日裔美國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氣候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氣候變化的量化分析及預測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克拉福德獎、沃爾沃環境獎等。
芒德布羅(benoit b. mandelbrot)
波蘭出生的法裔美國數學家、博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被認為是“分形幾何之父”。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富蘭克林獎章、哈維獎等。
梅農(mambillikalathil g. k. menon)
印度物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在40多年裡,他在印度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莫法特(keith moffatt)
英國數學家。在流體力學,特別是磁流體動力學和湍流理論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榮譽有休斯獎章、高級懷特海獎等。
莫申斯基(marcos moshinsky)
出生於烏克蘭的猶太裔墨西哥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的榮譽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科學與技術研究獎等。
芒福德(david b. mumford)
美國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代數幾何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邵逸夫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斯蒂爾數學闡述獎等。
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
日裔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普朗克獎章、海涅曼數學物理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等。
納拉辛哈(roddam narasimha)
印度航空航天科學家和流體動力學家。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納爾利卡爾(jayant v. narlikar)
印度天體物理學家。他與弗雷德·霍伊爾共同發展了被稱作“霍伊爾-納爾利卡爾理論”的共形引力理論。
諾維科夫(sergey p. novikov)
俄羅斯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代數拓撲和孤子理論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列寧獎、羅巴切夫斯基獎、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等。
納斯(paul m. nurse)
英國遺傳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他與合作者共同發現了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對細胞周期的關鍵調控機制。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拉斯克獎、科普利獎、愛因斯坦科學獎等。
奧謝羅夫(douglas d. osheroff)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關於氦-3超流性的工作。他還獲得了巴克利獎等榮譽。
帕利(jacob palis)
巴西數學家,專長於動力系統和微分方程。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榮譽有巴爾贊獎、薩拉姆獎章等。
珀爾(martin l. perl)
美國化學工程師、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個子。
菲利普斯(william d. phillips)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
波利亞科夫(alexander m. polyakov)
俄羅斯物理學家,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得者。在量子場論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普朗克獎章、海涅曼數學物理獎、洛倫茲獎章、拉斯·昂薩格獎、哈維獎、克萊因獎等。
奎因(helen r. quinn)
美國粒子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狄拉克獎獲得者。在物理學方面,她和合作者提出了佩切伊-奎因理論;在教育方面,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席,她領導制定了《k-12科學教育框架:實踐、交叉概念和核心思想》。她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富蘭克林獎章、哈維獎、克萊因獎等。
拉奧(chintamani n. r. rao)
印度化學家,主要從事固態與結構化學研究。他取得的榮譽有埃尼獎、薩拉姆獎章、休斯獎章等。
里斯(martin rees)
英國宇宙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高能天體物理學、星繫結構形成以及宇宙學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克拉福德獎、科普利獎、格魯伯宇宙學獎、牛頓獎章、法拉第獎、巴爾贊獎等。
雷傑(tullio e. regge)
意大利物理學家,因提出雷傑極點而聞名。他取得的榮譽有海涅曼數學物理獎、愛因斯坦獎章等。
魯賓(vera c. rubin)
美國天文學家,因在星系旋轉速率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其工作被認為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他取得的榮譽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布魯斯獎、迪克森科學獎等。
呂埃勒(david ruelle)
法國數學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在統計力學、動力系統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玻爾茲曼獎章、龐加萊獎、普朗克獎章、海涅曼數學物理獎等。
薩拉希克(myriam p. sarachik)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專長於低溫固體物理學,因通過實驗確認近藤效應而聞名。
施瓦茨(john h. schwarz)
美國物理學家,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得者。他被認為是弦論的開創者之一。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海涅曼數學物理獎等。
西奈(yakov g. sinai)
俄裔美國數學家,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阿貝爾獎獲得者。在動力系統、數學物理和概率論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狄拉克獎、龐加萊獎、玻爾茲曼獎章、拉格朗日獎、斯蒂爾終身成就獎等。
辛格(maxine f. singer)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因在破解遺傳密碼中的貢獻以及參與dna技術相關的倫理和法規辯論而聞名。
斯梅爾(stephen smale)
美國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拓撲學、動力系統和數理經濟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維布倫幾何獎等。
所羅門(susan solomon)
美國大氣化學家。她與合作者首次提出了氯氟化碳自由基反應機制,該機制是導致南極臭氧空洞的根本原因。
索洛(robert m. solow)
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經濟增長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模型。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克拉克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總統自由勳章等。
蘇達山(e.c. g. sudarshan)
印度裔美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獲得者。在理論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馬約拉納獎、玻色獎、拉曼獎章等。
特·胡夫特(gerardus 't hooft)
荷蘭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規範理論、黑洞、量子引力以及量子力學基礎等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海涅曼數學物理獎、斯賓諾莎獎、洛倫茲獎章、富蘭克林獎章等。
湯斯(charles h. townes)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關於激光和微波激射器的工作。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范內瓦·布什獎等。
崔琦(daniel c. tsui)
華裔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而聞名。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富蘭克林獎章、巴克利獎等。
瓦默斯(harold e. varmus)
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生命科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發現了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拉斯克獎、范內瓦·布什獎等。
比庫尼亞(rafael vicuña)
智利生物化學家,專長於核酸生物化學、微生物降解領域的研究。
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而聞名。
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和物理宇宙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海涅曼數學物理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
韋斯曼(mariana weissmann)
阿根廷物理學家,專長於凝聚態物理、計算物理領域的研究。
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理論物理、粒子物理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洛倫茲獎章、櫻井獎等。
威滕(edward witten)
美國物理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得者。在弦論、拓撲量子場論以及數學物理的多個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狄拉克獎、克拉福德獎、海涅曼數學物理獎、龐加萊獎、洛倫茲獎章、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京都獎、沃特曼獎等。
丘成桐(shing-tung yau)
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沃爾夫數學獎獲得者。在微分幾何和幾何分析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解決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克拉福德獎、邵逸夫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維布倫幾何獎等。
約克(james a. yorke)
美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專長於混沌理論和基因組學的研究。
澤韋爾(ahmed h. zewail)
埃及裔美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沃爾夫化學獎獲得者。在飛秒化學領域,他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飛秒化學之父”。他取得的其他榮譽還有富蘭克林獎章、戴維獎、愛因斯坦科學獎、尼羅河大勳章等。
註: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