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2024年11月01日11:53:03 科學 1389

在空間技術的不斷提升下,人類的視野也不斷開拓,從近地球大氣層外的太空,到月球,再到太陽系各大行星,都被人類進行了詳細的探索。然而,隨着探索範圍的擴大,人類也意識到哪怕是在太陽系這個小圈子內,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的距離,想要跨越也是極難的。

例如,距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離我們就有4.22光年,而目前人類飛得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47年前發射如今已經遠離地球235億公里,然而即使照它的速度,要飛往比鄰星也要花費7萬年,何況它還不是載人航天器,只是個小型探測器。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因為航天器隨着載荷的質量增加,燃料的質量會以指數增加,最終會導致燃料產生的推力無法推動燃料本身,燃料的做功時間和推力無法兼得,做功時間長的必然推力低,其實旅行者和先鋒等探測器的速度已經由於太陽引力原因在持續減速了,在恆星之間的空曠空間中也沒有能夠利用的助推軌道,加速降速唯有使用自身攜帶的燃料。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所以,首先解決離開太陽系,首先要考慮解決燃料循環問題。如果單靠燃料,我們就需要背着千萬噸的燃料來飛行,這連起飛都成問題。哪怕是星際漫遊,也要考慮活着回來,不能解決燃料的有效循環,即使有本事飛出太陽系,也是有去無回。

現有物理體系下,化學火箭可以勝任近行星航行(第一宇宙速度到第三宇宙速度),勉強進行行星際航行;聚變火箭可以勝任行星際航行(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光速),勉強進行恆星際航行。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若可控核聚變得以掌握,不考慮技術細節的話,核聚變引擎理論上最多能把飛船加速到和光速僅相差一個數量級,核聚變發動機理論噴氣速度是15000公里每秒,如果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十,即30000公里每秒,質量比大約為7—8。裂變發動機噴氣速度為十幾公里每秒,離子發動機為幾十公里每秒,聚變發動機是兩三個數量級的質變。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但是獲得的動量隨速度一次方增加,消耗的動能隨速度二次方增加。相同功率的情況下,噴氣速度越高推力越小。所以聚變發動機還要在噴氣速度與推力之間要做一個權衡。當然僅僅是做到這樣還不夠,對於星際間的飛行來說,人畢竟是肉體凡胎,太脆弱了。星際飛行對於人類,很可能就跟環球航行相對只在某個極小、極特殊環境下生存的海洋生物一樣。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聯想到現在人類進行星際探索,很多人覺得需要超高速宇宙飛行器,事實上速度固然重要,但參考人類探索海洋,船隻並不是要求速度最快,堅固耐用才是最重要的,船員也需要足夠的物資來維持漫長的航行。將來對於星際間的航行,首要解決的或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航天器的耐久性,以及由於時間跨度太久,甚至要考慮船員的繁衍和教育成長。

如何才能前往4.22光年外的比鄰星?科學家:掌握可控核聚變還不夠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