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懂聆聽“森林之歌”? 先鋒科學家用樹木的智慧療愈人生|當代書評

2024年03月09日15:25:40 科學 2300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你相信樹有智慧嗎?在森林中出生和長大的生態學家蘇珊娜·西馬德提醒我們,森林不僅僅是幾棵樹的集合而已,在層次分明的泥土下藏着一個驚人的秘密:森林中的樹木與真菌互利互惠,菌根形成一張類似互聯網和人類神經網絡的“樹維網”。作為森林龐大地下版圖的脈絡,“樹維網”把成千上萬的樹木聯繫在一起,彼此交流信息,守望相助。其中最大、最古老的就是“母親樹”,作為“樹維網”的中心,用強大的力量連接並維持着周圍所有的後代。根與根的相連,是生命成長中不斷回望與汲取能量的源泉。這種關係,也給人類社會帶來啟發:社會關係網絡為我們提供難能可貴的支撐和幫助,是前行中不斷回顧和汲取能量的根源,也賦予我們治癒創傷的力量。

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的《森林之歌》,是一本有“樹維網之母”之稱的生態學家蘇珊娜·西馬德講述自己獨特人生和對森林隱秘地下網絡進行開創性研究的回憶錄,融傳記、勵志、科普屬性為一體。西馬德將畢生精力獻給熱愛的森林,曾罹患重疾,但她從樹木之間通過真菌網絡守望相助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從癌症中康復後並啟動了意義深遠的“母親樹”項目,過着堅韌、有意義的生活。文筆親切真摯,內容感人深刻。西馬德認為,不是人類如何拯救樹木,而是樹木會如何拯救人類。在一片有活力、能自我復原的森林中,競爭關係並非永久的主題,樹木之間、樹木與真菌之間的合作關係極為重要。

西馬德說,樹與人之間的共通點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多。森林教給我們最重要的生存智慧就是:找到我們全心熱愛的,找到我們的根,然後和生命中重要的人根須相握,像森林中的樹木一樣守望相助,堅韌生長。西馬德的發現和奮鬥之旅告訴我們,樹木的生存依賴於它們與之聯繫的土壤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繫,生命的成長源於彼此的給予,人類亦是如此。有人說,這本書改變了我們看待樹木的方式,也啟發了人類對自身的反思,以及對親情、愛情等人際關係的珍視。

誰懂聆聽“森林之歌”? 先鋒科學家用樹木的智慧療愈人生|當代書評 - 天天要聞

《森林之歌》

“去找一棵樹,你的樹”

找到同自然之間最深沉的聯繫

《森林之歌》一書引進中文版之後得到國內眾多專業人士的點贊。研究方向為環境史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侯深說,《森林之歌》滿足一切人們對自然寫作的期待,它既有科學研究的縝密邏輯、冷峻客觀;又在詩意的文字中任想象馳騁。它是對森林智慧與情感的穎悟,也是對自我生命與經歷的沉思。“去找一棵樹,你的樹”,可以找到我們同自然之間最深沉的聯繫。

《森林之歌》深深打動了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青年研究員張乃莉,“森林中所發生的一切在作者的筆下徐徐道來、躍然紙上,‘樹維網’‘母親樹’這樣的詞語飽含生命力,她用女性柔和的視角講述着自然界里樹木的競爭與共存,原本嚴肅、專業的林學知識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有趣又富有哲理,動人心弦。”

中文播客《隨機波動》主播冷建國和蘇珊娜一樣出生於寒冷的林區,和她一樣習慣從樹林中獲得安慰,要時不時背起沉重的背包徒步進山,獨自和樹待在一起。在《森林之歌》里,蘇珊娜從加拿大伐木工的孩子成長為一位森林科學家,從吃泥土的女孩變成帶女兒一起研究森林的母親,“這本書當然是她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展現了她洞悉樹與樹之間除了競爭亦有互助、龐大的真菌網絡支撐起整片森林的整個過程,不可忽視的是,這也是她自己的一部生命史,正是愛與聯結——而非競爭和對立——讓她走下去,從失去弟弟、婚姻破裂、罹患癌症的痛苦中存活下來。”

西馬德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林學系教授,美國生態學會、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和綜合中心成員,森林生態學領域最受讚譽及文章被引頻次最多的科學家之一。她極具開創性的工作曾登上《自然》封面,是相關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元老、先驅,也是極富號召力和感染力的女科學家代表。多次應邀拍攝紀錄片、進行ted演講,演講內容在網上可查看。幾十年來她的相關研究影響和啟發了很多人,為許多作品提供靈感,比如《阿凡達》里的靈魂之樹。2019年普利策小說獎獲獎作品《樹語》正是以她為原型,塑造了富有遠見的女主角、植物學家帕特麗夏·韋斯特福特。據出版方介紹,《森林之歌》將會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尋找母親樹》,由艾米·亞當斯和傑克·吉倫哈爾主演。

誰懂聆聽“森林之歌”? 先鋒科學家用樹木的智慧療愈人生|當代書評 - 天天要聞

《森林之歌》

畢生追求要證明森林不僅僅是一堆樹的集合而已

從童年的森林體驗,到青年時代對森林的發現、疑問和好奇心,西馬德逐漸走上一條對森林進行專業學術研究之路。她證實了樹木通過地下的菌根網絡連接在一起,能夠交流和溝通,進行物質的傳遞,並且達成微妙的平衡和健康。而這個科學探索的過程非常嚴謹、細緻,設計實驗、收集數據、驗證結果,一步步抽絲剝繭,也深入淺出。跟隨着她的書寫,視角也進入森林和樹的內部,理解了樹木在這個生態之網裡是如何感知和交流,她讓我們重塑了對森林的觀念,並且思考樹木與土壤的關係、人與森林的關係。

西馬德說,她的畢生追求,她想要證明森林不僅僅是一堆樹的集合而已。“在做了一輩子的‘森林偵探’之後,我對森林的看法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森林裡有美不勝收的景色,層次分明的泥土和藏在地底下的秘密。我的童年在向我大喊:森林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取得一個新的發現,我對森林的理解都會進一步加深。科學證據清楚明白地告訴我:樹木連成一體,為的是智慧和感知、治癒能力……本書討論的不是人類如何拯救樹木,而是樹木會如何拯救人類。”

讓西馬德好奇的是,樹木之間發送警告及識別信息、完成安全調度的速度可以與人類的電話相媲美,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它們是如何幫助對方應對痛苦和疾病的呢?它們為什麼會有類似人類的行為,為什麼會像文明社會一樣運轉呢?

誰懂聆聽“森林之歌”? 先鋒科學家用樹木的智慧療愈人生|當代書評 - 天天要聞

《森林之歌》

自然界有一種智慧:在平靜中達成一致、追求平衡

透過西馬德的研究和描述,我們知道,在深林里,精緻的地下蘑菇系統看起來就像是一條生命線,為樹和土壤中珍稀的水分建立了聯繫……雙向交換,互利共生。植物可以取長補短,可以通過給予和獲取,巧妙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會死亡、腐爛。新的生命不斷誕生,與此同時,原有的生命不斷走向死亡。這種螺旋式生命歷程也讓我學會了播種育苗和照料幼樹,使我成為森林中這個循環過程的一部分。而森林本身則參與了一些更大的循環,包括土壤形成、物種遷移和海洋環流等。這裡有潔凈的空氣、純凈的水和美味的食物。在自然的交換中,有一種不可或缺的智慧:在平靜中達成一致、追求平衡。”

對於“母親樹”,西馬德告訴我們,它們對於森林的交流、保護和感知至關重要。母親樹死亡後,會將自己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地傳遞給自己的親屬,讓它們分辨哪些東西有益,哪些東西有害,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從而讓它們學會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生存下去。這是所有父母都會做的事。

西馬德描述的“森林之歌”,提醒我們傾聽更野性爛漫的自我,並謙卑地記住,我們對自然界的複雜性知之甚少。

(圖片由中信出版集團提供)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反重力技術能否成功?一旦實現每秒94公里,7周就能到達火星 - 天天要聞

反重力技術能否成功?一旦實現每秒94公里,7周就能到達火星

【什麼是反重力引擎?】說起EmDrive這玩意兒,它可是從1998年就開始有動靜了,得歸功於英國的那個物理學家肖耶爾。這玩意的原理說起來也挺玄乎的,就是在一個封閉的金屬盒子里,咱們用特定的方法弄點微弱的射頻電磁波進去,結果你猜怎麼著?那盒子裡頭就能產生個咱也說不清的推力。
中國科協再度澄清阿波羅登月真相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協再度澄清阿波羅登月真相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歷史事件的爭議與謠言也得以迅速發酵,其中之一便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真實性問題。近期,關於這一人類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否為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再次在網絡上掀起波瀾。
2024年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舉辦“禮讚科學家”主題科普活動 - 天天要聞

2024年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舉辦“禮讚科學家”主題科普活動

中新網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技館處獲悉,2024年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禮讚科學家”主題科普活動主場活動15日在寧夏銀川舉辦。2024年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舉辦“禮讚科學家”主題科普活動。中國科技館/供圖  活動期間,寧夏科技館攜手中國科技館和江西、甘肅、河北及鄭州等省市科技館的全國科技館...
魯長友在調研石墨產業發展時強調 加快推進石墨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全力打造百億級石墨生產加工基地 - 天天要聞

魯長友在調研石墨產業發展時強調 加快推進石墨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全力打造百億級石墨生產加工基地

5月15日,市委書記魯長友到恆山區、滴道區調研檢查石墨產業發展、安全生產等工作,研究推進石墨產業專班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省期間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加快推進石墨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百億級石墨生產加工基地和全國最...
中國科大構建出國際首個基於糾纏的城域量子網絡 - 天天要聞

中國科大構建出國際首個基於糾纏的城域量子網絡

IT之家 5 月 16 日消息,通過量子態的遠程傳輸來構建量子網絡是大尺度量子信息處理的基本要素。基於量子網絡,可以實現廣域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分布式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構成未來“量子互聯網”的技術基礎。目前,基於單光子傳輸的量子密鑰網絡已發展成熟,而面向分布式量子計算、分布式量子傳感等進一步量子網絡應用,需要...
這事兒|美國阿波羅登月真假爭議再現輿論場,中國科協曾多次闢謠 - 天天要聞

這事兒|美國阿波羅登月真假爭議再現輿論場,中國科協曾多次闢謠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活動近日,圍繞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真是假的討論再次在多個網絡平台成為熱門話題,不少網友將航天專家在直播上提到“阿波羅盆地”時不太連貫的表達解讀為“阿波羅登月就是一場驚天騙局”。對此次謠言的來龍去脈,中國科協微信公眾號“科學闢謠”作了梳理。“科學闢謠”5月14日刊發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