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2023年09月28日12:24:02 科學 1155

本文內容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照片的威力:從史上第一張照片到宇宙的壯麗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在我們探討照片的威力之前,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按鈕。這個小動作既能方便您參與討論與分享,也為我們的創作團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照片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我們可以通過相機捕捉到真實世界的畫面,呈現事物的真實面貌。相比於手工繪畫,照片更加真實和具體,因為它們直接記錄了光線和影像。但在攝影術和相機出現之前,人們無法輕鬆地捕捉到真實世界的影像。在古代,表達和記錄事物只能依靠繪畫、雕塑等手藝。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因此,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照相機及其照片是一項令人驚奇的科技創新。相傳慈禧太后曾因為照相機技術的奇妙而感到驚恐,甚至擔心照相機會奪走她的靈魂。然而,與慈禧太后相比,史上第一張照片早已誕生。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在1826年或1827年,法國發明家尼斯福爾·尼埃普斯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張照片,名為《窗外景象》。這張黑白照片展示了法國勃艮第地區利沃尼村一間房子窗外的景象,包括建築物、樹木和天空。尼埃普斯使用一塊鍍銀銅板,塗上瀝青,然後將其放置在一個相機中,讓陽光透過相機鏡頭的小孔照射到銅板上。曝光時間長達幾個小時,瀝青在陽光照射下逐漸固化,形成了一幅圖像。尼埃普斯通過油漆和溶劑的處理,使圖像穩定,並去除了未固化的瀝青。尼埃普斯的《窗外景象》成為了攝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人類首次成功捕捉到真實世界的圖像,為後來的攝影技術奠定了基礎。雖然這張照片的質量粗糙,但它開創了攝影藝術和技術的新時代。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現如今,我們不僅可以拍攝窗外的景象,還可以拍攝草原、湖泊、星空等各種壯麗的場景。藉助探測器,我們甚至能在遙遠的太空中拍攝照片。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1968年12月24日,美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的繞月飛行任務——阿波羅8號。航天員威廉·安德斯弗蘭克·博爾曼和詹姆斯·洛弗爾繞月軌道飛行。當他們的太空船從月球的背面繞到正面時,他們看到了地球的新視角。威廉·安德斯使用相機拍攝了著名的《地出》照片。這張照片展示了一個藍色的行星,懸浮在黑暗的太空中,周圍是無垠的宇宙。照片中呈現了地球的曲線和太陽的光芒,以及月球表面的灰色。這張照片看起來就像是地球的半身像,啟發了後人。隨後的阿波羅17號任務延續了這一傳統,在飛往月球的途中,宇航員們使用航天器上的相機拍下了地球的全景照片。這張被稱為《藍色彈珠》的照片展示了地球的整體面貌,喚起了人們對地球的保護和環保意識。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2016年,NASA發射了OSIRIS-REx探測器,其主要任務是採集小行星的樣本,但也不忘記錄下地球的影像。2017年,OSIRIS-REx在距離地球500萬公里的位置拍攝了一張照片,地球已經顯得微不足道,更像一個小點。距離地球100億公里外,地球又是什麼樣子呢?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NASA的著名旅行者一號任務展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1977年,旅行者一號從地球發射,開始了探索太陽系的偉大征程,飛行235.5億公里。旅行者一號搭載了一系列科學儀器,包括攝像機、光譜儀、磁力儀等,用於收集各種數據並傳回地球。經過多年的飛行,旅行者一號成功地飛掠近木星土星,並向地球發送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和令人驚嘆的圖像。這些照片展示了木星大紅斑、土星環系等的詳細觀測,以及土衛六Titan)和土衛二Enceladus)等衛星的勘測。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旅行者一號不僅完成了主要任務,還進行了一項被稱為“家族肖像”的任務。1990年2月14日,當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約64億公里時,它回望太陽系,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包括太陽、地球和其他幾個行星。這些照片被用來創建一張太陽系的家族肖像照片,展示了太陽系的規模和多樣性。儘管由於光線和角度的限制,旅行者一號並沒有拍攝到水星火星。但其他的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被成功地拍攝下來。這張照片提醒着我們,可觀測宇宙的尺度之大,地球在其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然而,宇宙更是浩瀚無垠,遠超我們的認知。根據目前的觀測數據,科學家估計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930億光年,但在這之外,宇宙仍然廣闊無邊。宇宙的擴張永無止境,我們根本無法完全理解它的邊界。


人類有多渺小?已飛235億公里的飛船,從太空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 - 天天要聞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