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一博主演的《長空之王》,僅僅只是在定檔與上映這方面便是一波三折。
原本定於去“國慶檔”,卻在上映三天前以“為了呈現更好的製作效果”臨時撤檔。
直到今年年初才重新發布了全新的定檔海報,於“五一檔”重新上映。
當《長空之王》上映之後,在觀影評價方面出現了許多“多元化”的評價。
《長空之王》作為導演劉曉世關於航空題材的處女作。
雖然王一博在影片中成功演繹了一位高傲且年輕的飛行員,並與胡軍有着精彩的對手戲。
但整部影片中在空中對戰劇情上的“缺失”,以及女性角色權重上的相對較少,讓許多人禁不住有了將其與《壯志凌云:獨行俠》和湯姆·克魯斯對比的衝動。
但實際上,王一博的《長空之王》在故事內容與敘事節奏上,與湯姆·克魯斯的《壯志凌云:獨行俠》有着一些本質上的區別與不同。
雖然都是以戰鬥機與空中飛行和戰鬥為主要宣傳“噱頭”的電影,但《長空之王》並不像《壯志凌云:獨行俠》那樣,是一部絕對意義上的“爆米花電影”。
不可否認的是,王一博所飾演的雷宇是一個極容易“頭腦發熱”的年輕飛行員,而這樣的軍人實際上是不會在現實軍隊中有立足之地的。
但作為一部以講述“開發新型型戰鬥機故事”為主軸的電影,《長空之王》的國家性與民族性,是《壯志凌云:獨行俠》完全不能比擬的。
不可否認,去年夏天上映的《壯志凌云:獨行俠》,以令人眼花繚亂的空中戰鬥場面,不僅讓60歲高齡的湯姆·克魯斯再次證明了自己,也讓這部《壯志凌云:獨行俠》成為一部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天塹。
但由王一博主演的《長空之王》卻並不是一無是處,相反地,他用一種更符合國人心理角度,證明了這是一部值得被尊敬的電影。
王一博在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競爭感與不服輸的態度,讓許多年輕人產生了共鳴感。
雖然《長空之王》沒有《壯志凌云:獨行俠》那樣炫酷的空中飛行與訓練,但他所講述的:我國在空軍技術上的進步,或許要比起飛行特技更加打動人心。
而《長空之王》這種貼合時事與現實的拍攝手法,也正在被國產電影或電視劇大量使用。
雖然在大多數國產影視劇中,並不會像歐美影視劇那樣直白地“點名道姓”。
但《長空之王》所說的“敵對國家”,以及影片中出現的“美式英語”,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國際上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第四代戰鬥機”之爭,除了“這個國家”之外不會再有第二個國家可以與我們一較長短。
於是便有了“最聰明”“最優秀”的王一博,被特招到偏遠、無人的沙漠中,去試飛最新一代的隱形戰鬥機。
正因為如此,當所有人都在將《長空之王》與《壯志凌云:獨行俠》做比較時。
我卻想到了一部拍攝於1983的太空題材電影,這是一部由菲力普·考夫曼導演,改編自寫實性小說《真材實料》的電影。
這部名為《太空先鋒》(the right stuff)的好萊塢電影,講述了一群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從事高速飛行器研究試飛員的故事。
這些從事着比戰鬥機飛行員更危險工作的試飛員們,日後還將會擔負起載人航天工程(水星計劃)的重任。
雖然《太空先鋒》中的一些情節與1986年的《壯志凌雲》有所相似。
但實際上《太空先鋒》所講述與蘊含的內容,與今天由王一博主演的《長空之王》有着更多的相似性與同質性。
試飛員這樣一種職業,絕並不是平庸的,更不是寂籍無名的。
因為只有王一博這樣一種集驕傲、自信與極富經驗的人才能肩負他。
雖然他不願意被招募做無名英雄,雖然他因此被降級處罰。
但他在航空與飛行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天賦與理解能力,最終讓他重新回到了駕駛艙。
這是《長空之王》的成功之處,也是讓我認為他像極了《太空先鋒》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也因為如此,讓《長空之王》有了一些天然性(或者說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那就是為了突出王一博自身的能力,並以此證明這個試飛員非他莫屬(或者說是實至名歸)。
也讓王一博所飾演的雷宇,在與其他角度的關係與互動上極為單一和缺乏層次感。
即便是對雷宇來說“亦父亦師”的張挺(胡軍飾),也只是在雷宇表現出高超的飛行天賦與技術後,多少有些“妥協”或“認可”感罷了。
而由周冬雨所飾演的沈天然,則完全成為了“花瓶”式的存在,她過於溫順、過於像是一個只懂“討好人”的愛人了。
而這,也讓《長空之王》在缺少更多激動人心的空戰場面之後,在男女主角間互動上的娛樂性上也有所缺乏。
雖然《長空之王》有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來說他始終都是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一次長足進步。
無論是在電影特效,還是在演員演技,甚至是故事劇本上都有着可圈可點的精彩看點。
至少比起2017年上映的《空天獵》,今天的《長空之王》不僅有了軍事大片該有的樣子,更將“該講的”與“要講的”內容“不露痕迹”地講述了出來。
至少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從你看到海報被吸引,到進入影院觀影之後,不會產生一種“被騙”的感覺。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