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2022年10月20日23:20:54 科學 1417

在自然界中,人類還是非常渺小,神奇的大陸總會出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隧道是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一個建築,但我們都知道一條隧道的修建是很複雜的,沒有一定的技術是修不好的。可是,遠古時期竟然也有隧道,13000前的隧道你見過嗎?在巴西就有這樣的隧道。那隧道有十米長,兩米高,有四米寬!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這隧道是從2005到2016年,巴西的科學家們在巴西南部和東南地區的早期發現的許多神秘的洞穴,這些洞穴位於風化的花崗岩、玄武岩地區,也有一部分位於砂岩或其它沉積岩石構造中,而且總數足足有數千條之多,洞穴內部還有挖掘的痕迹,數量實在是太多了。這些隧道的形成時間就更嚇人了,在探測和分析了隧道內的岩石和各類沉積物後,推斷出了該隧道的建設年代,大約在10,000至13,000年前。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這聽起來很離譜,2010年的時候,地質學家Amilcar Adamy,就因為對這些洞穴保持懷疑態度,所以他前往了該地,來看看這個洞穴是不是真那麼神奇。

到底目的地後,經過初步的探索,Amilcar Adamy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消息,那就是這裡並不是因為地質現象形成的。也就是說,這並非天然生成,而是人為創造的。原因是,這個山洞的入口很平滑,從山洞裡望出去,裡面的空間也很大,而且很有規律,而且還分成了很多條路。這些分路的整體長度,足足有六百多米,高有2.5米多,寬有三米多。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但這山洞的規模,卻讓Amilcar Adamy大吃一驚,站在裡面,就像是古代人挖出來居住洞穴的一樣,時間一長,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更加清晰。這絕不是天然形成的,這麼精細的構造,不可能是溶洞,其中幾個隧道,Amilcar Adamy親自從里走過,從隧道的一端走到隧道的另一端,粗略的測量了一下,這些隧道之間,有着數百米的空間,還有很多小室。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真是遠古時代的人挖出來的?原始社會,沒有任何先進技術和工具,原始人能挖出這麼大這麼多的洞穴嗎?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有考古學家就表示,這些洞穴群是當時生活在亞馬遜流域附近的人類挖出來的,但是他們挖這麼大的隧道幹啥?難道就是為了躲雨?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這樣的隧道,肯定是史前文明建造的,怎麼官方的報告里,都沒有提到過?這就是史前文明的證明,他們挖隧道的目的是什麼,以他們這麼超前的文明,怎麼可能在一萬多年後就消失了?

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隧道的內側,還有一些密集而又明顯的溝壑,這些溝壑,應該是由兩三個一組的,看上去,就好像是用三爪鋼釺之類的工具,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簡單來說,就像是人類用來挖掘土壤的工具,每一次犁下去,都會在地面上留下三到四個不同的爪印,地質學家 Amilcar Adamy就發現了這個奇蹟,一萬多年前,史前人類就已經製造出了這樣的鐵制器?並且,根據這些資料,科學家估計,要挖掘四千噸以上的土壤和岩石,這個工作量非常大。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按照常理來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於是,Amilcar Adamy帶着疑問去找了海因里希·弗蘭克,他們一起又發現了更大的隧道。他們的團隊商量了一下,有人認為是南美的史前大地獺乾的,三個爪印正好是三根手指,這和那個挖掘痕迹確實很貼切,那是不是就把謎底揭曉了?可大地獺要挖個洞有什麼用呢?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事實上,這也是有必要的,因為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間,是一個冰河時代,這個時候,地球上的氣溫會比較高,而巴西的南方,冬季會很冷,所以它必須要在這個山洞裡度過冬天!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大地獺是一種生活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間的史前巨獺,身長6米,重4噸,骨骼粗壯,彎曲的爪子很鋒利,大地獺尖銳的爪子,就是最好的挖洞工具,同時它的爪子還擁有一定的恢復力,就像“鐵爪”一樣,堪稱神物。

巴西發現1.3萬年前“隧道”,科學家研究後確認:建造者不是人類 - 天天要聞

大地獺還有有力的尾巴,它能夠站的很穩,古生物學家相信,大地獺甚至可以用兩條腿走路。

在漫長的歷史中,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一些我們無法預測的物種,比如那些大型哺乳動物,他們留下的痕迹往往會讓人產生錯覺。這些史前洞穴也許曾經庇護過大地獺,但由於缺乏糧食,它們終究無法逃脫滅絕的命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倪四道院士已報警 - 天天要聞

倪四道院士已報警

南方+客戶端7月5日消息,近日,一張“院士預測廣東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截圖在網絡上流傳。截圖顯示,名稱為“倪四道”的用戶稱,團隊預測8個月內,將會在一經緯度位置(位於廣東)出現八級以上地震。倪四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地震學研究,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嶗山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 - 天天要聞

嶗山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

嶗山區出台行動方案,優化空間布局,提質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等六大海洋產業“一山一帶一廊三城”布局海洋經濟嶗山區近日發布《嶗山區加快建設海洋強區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將重點布局“一山一帶一廊三城”
從“麥當勞定律”看虐貓者,我們真的該同情嗎? - 天天要聞

從“麥當勞定律”看虐貓者,我們真的該同情嗎?

最近網上又掀起了一波關於虐貓事件的熱議。每次這種事兒一曝光,評論區各種觀點激烈碰撞。有人氣得不行,要求嚴懲虐貓者;可也有人跳出來,說什麼“法無禁止,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還對虐貓者表示同情。
南大洋的啟示——業界人士共話南極公海生態保護 - 天天要聞

南大洋的啟示——業界人士共話南極公海生態保護

新華社貴陽7月5日電(記者李凡)7月4日,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之“落實昆蒙框架:海洋保護地建設和南極公海生態保護”主題論壇上,一場圍繞公海保護特別是南極海洋生態保護的前沿議題在此展開熱議。環保專家一致認為,進一步加強海洋物種保護、推進協同治理、提升公眾認知迫在眉睫,全球各方需共同努力,共建美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