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世界第483期 愛吃魚的貓頭鷹——黃腿漁鴞

2022年10月11日02:58:08 科學 1599
它世界第483期 愛吃魚的貓頭鷹——黃腿漁鴞 - 天天要聞

我國現存最早的貓頭鷹藝術造型,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最初貓頭鷹被視為“戰神鳥”,人們認為它的叫聲能帶來戰爭勝利。但是到了周朝,貓頭鷹變成了不吉利的“凶鳥”,漢代更是把它的形象做成存米的陶壺,用貓頭鷹的形象嚇走偷吃的老鼠。

但有些貓頭鷹卻不愛老鼠偏愛食魚,那就是漁鴞。鴞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而漁鴞,顧名思義,即捕食魚類的貓頭鷹,全世界共有七種,黃腿漁鴞就是其中一種。

藏身深山溪流間

黃腿漁鴞在我省屬於留鳥,但非常少見,僅分布在我省秦嶺陝南地區。它非常依賴森林覆蓋良好、人為干擾較少的山溪河流,而城市擴張、道路開發和農田開墾的腳步卻從未停止,這些人類活動迫使它們一步步退向高海拔的深山林區。

黃腳漁鴞是漁鴞中最大、最強壯的,喜歡在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生活,可現在要滿足這點似乎越來越難,因此包括鳥類專家在內都對它了解得不是很多,對自然愛好者來說,能在野外親眼見到黃腿漁鴞,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事。

當漁夫的幾把刷子

黃腿漁鴞能長到60多厘米高,2.5公斤左右。雖然也長着一對可愛“兔耳朵”(其實是一對耳羽簇),但平時總是耷拉在頭兩側。臉不像其他鴞類那麼大,由於附跖和腳趾的顏色為黃棕色,因此得名黃腿漁鴞(別名黃腳漁鴞)。既然是靠捕魚為生,它都有哪些有別於其他貓頭鷹的專屬配置呢?

首先,它有一雙修長的大腿和利爪,方便涉水捕魚。它的腿上三分之二覆蓋著羽毛,一雙修長的大腿平時總是縮在肚子底下,如果它們起飛就很難看到,方便它們涉水捕魚。一般黃腿漁鴞會站在水邊的樹枝或者石頭上靜靜等候,發現獵物的蹤跡後再飛撲抓捕。捕獵過程中它們的身體不會進入水中,只會用腳爪探入水中抓魚。有時黃腿漁鴞也會在淺水中走動捕獵。每隻腳上共有四個利爪,前二後二分布,方便牢牢抓住濕滑的魚類並快速殺死對方。

其次,依靠敏銳的視覺獵捕,黃腿漁鴞的飛羽缺少其他鴞類那樣柔軟的梳狀構造,鼓翼飛行時有聲音,說明它們較少抓捕陸地上的動物;臉盤不明顯則說明黃腿漁鴞捕獵時更多依賴視覺而非聽覺,它們便是依靠強於人類大概40倍的視力來發現目標。

最後,黑夜是最好的掩護!像絕大多數貓頭鷹一樣,黃腿漁鴞也是白天睡覺休息、夜晚捕食。所以黑夜給了它們最好的掩護,大大增加了它們獵捕的成功率。但在育雛期間或者冬季,它們白天也會頻繁活動捕食。黃腿漁鴞雖然以各種魚類為主,但也會捕食小龍蝦、河蟹、鼠類、蜥蜴、甲蟲,偶爾也會獵殺較大型的獵物,如其他鳥類,研究者還曾在其巢中發現有豪豬的殘骸。

數量少 生娃少

雖是留鳥不遷徙,但在冬季或食物匱乏時,它們也會隨着河流頻繁移動,只為混口飯吃。

黃腿漁鴞也有領地意識,在繁殖期會頻繁鳴叫來標記領地,領域一般順着河流延伸五至八公里。根據漢中發現的黃腿漁鴞顯示,它們大約在二三月進入繁殖期,五月小鳥就能離巢跟隨父母學習生存技能了。黃腿漁鴞自己不築巢,它們一般藉助懸崖或河岸上的天然洞穴,或者“撿漏”其他猛禽建的舊巢,每巢產1—2枚卵,相比其他貓頭鷹,生的數量算很少,好在黃腿漁鴞壽命很長。

黃腿漁鴞的種群數量一直在下降,保守估計種群小於100個繁殖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李宣岐/文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動物異常、天氣異象是地震前兆?災害防禦專家答疑 - 天天要聞

動物異常、天氣異象是地震前兆?災害防禦專家答疑

光明網訊(記者 曾震宇) 有傳言稱,每當地震發生前,都會發生動物異常行為或天空呈現奇怪造型雲朵等“預兆”,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表示,動物異常和氣象變...
時間、地點、震級都能精準“預言”?一招辨別地震謠言! - 天天要聞

時間、地點、震級都能精準“預言”?一招辨別地震謠言!

光明網訊(記者 曾震宇)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表示,凡是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發生某級地震”,這肯定是地震謠言,不可信。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確信這是地震謠言。中國災害防禦...
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現只接待昆明五城區常駐1年以上人群 - 天天要聞

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現只接待昆明五城區常駐1年以上人群

掌上春城訊 5月12日,記者從雲南省人類精子庫獲悉,目前精子庫只接待昆明市五城區人群,及常駐昆明一年以上人群。精液捐獻是一項高尚的人道主義行為,志願者捐獻的精液將提供給生殖中心,用於不孕不育的家庭繁衍後代,志願者的信息將受到嚴格的保密,受者將無法獲知您的任何帶有身份指向性的信息。雲南省人類精子庫自2018年...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論文:柔性電子貼片,實現向內臟器官細胞的精準高效遞送 - 天天要聞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論文:柔性電子貼片,實現向內臟器官細胞的精準高效遞送

撰文丨王聰編輯丨王多魚排版丨水成文將治療藥物靶向遞送到內臟器官(例如用於促進器官損傷的癒合,或促進癌細胞凋亡),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巨大前景。目前,主要的遞送方式依賴於循環,然而,這種模式效率低下,難以到達靶器官,難以穿透細胞膜,還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開發精準、安全且高效的靶...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 天天要聞

大幅縮減太空預算之後,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或將得以保留

5月2日,特朗普總統揮出大刀,將2026財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預算從248億美元砍至188億美元,削減幅度高達24%。同時,多項有關太空探索的部門與項目遭到關閉、暫停。但一反常態的是,在近日有相關消息稱,曾面臨裁撤危機的國家太空委員會(National Space Council)將會繼續得以保留。2017年6月30日,特朗普在副總統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