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科院院士朱敏帶領團隊研究十餘年,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近日發布研究成果,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而來。
朱敏院士說,目前地球上的有頜脊椎動物占脊椎動物總和的99.8%。從魚到人的演化過程需要近5億年,先後經歷了最早的無頜類演化變成有頜類、肉鰭魚類,之後登上陸地變成兩棲類和哺乳動物,最終演化成人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是朱敏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野外考察與研究,在“從魚到人”的探源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這一研究成果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和我們在學校所學的人的演化無疑具有天壤之別。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看到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說人類的祖先是雞,我們都是從雞演化而來。只記得這個成果喧囂一時,人們的認可度不高,只是打趣時說一說。後來次說就沉寂了,再也沒有見過報道。
今天,朱敏院士又出具成果,將我們的祖先定為魚,儘管人們不一定認可,但是,科學家有一套嚴謹規範的研究方法和路徑,不是隨便說一說的,拍腦袋想出來的,應該確鑿無疑。
本人也就一介布衣,不具備專業領域裡的專門知識,只是依據常識進行推理,不由得浮想聯翩,在思維的王國里肆意暢想。也僅僅只是暢想而已。
不管人類從何演化而來,都得經過幾億年的時間。這麼多年是如何演化的呢?從最初的的原始形態到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這中間該是多麼的漫長和艱辛。這個生物的器官已經成型,比如魚,已經在水裡生活了,離開水就得死掉,在這種情況下,魚又是怎樣改變已成型穩定的器官而適應陸上的生活呢?又是怎麼發生變化出現原來沒有的器官呢?魚已經適應了在水中生活,離開水就是生命的終結,如何又能在陸地上繁衍變異,成為直立行走的人類呢?要說人是從猴子演變而來,大體上人們能夠接受,你說從雞、從魚變化而來,就有點匪夷所思。當然,不具備專業知識還是不能探究其中奧妙的,但也不妨礙我們進行暢想,進行臆斷。
遇事就愛瞎琢磨,就喜歡瞎思考,常常故作驚人之語。比如,煤炭是如何形成的我就不認可教科書上的觀點。教科書上說,煤炭的形成是地球發生地殼變動,把成片的森林埋了進去,經過多年的碳化演化,慢慢就變成了煤炭。
我是從農民蓋房和泥時受到啟發。和泥是有規則的翻騰,可以有意識地將草節堆到一處,而地殼變動是無規則的,怎麼就能夠將成片的森林包進去呢?肯定也像和泥一樣來回翻轉,森林成了分散的泥漿,哪裡就能夠堆到一處呢?敢怕是另有原因吧。我得出結論,煤炭是地球誕生的時候與生俱來,不是由森林變化而來的。
再說人類。多年以前我曾經有過一個臆測。人類既不是猴子變化而來,也不是雞或別的什麼生物變化而來。從生命體征上來說,人就是人。在地球誕生之時,形成了數以億萬計的生命體,人也是諸多物種之一。但人也有眾多的家族近枝,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裡,有的在陸地。後來隨着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優勝劣汰,物競天擇,人以及相似於人的種類就變得越來越少,水裡的人由於離不開水,只能在水裡進化;陸地上的人也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的器官也變得相對簡練、固定和科學,最終形成了人的最初形態。直立行走、會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形成固定的文字符號,利用天時地利擇機而生。等等。人,終於成了現在的人。
科學家研究推斷魚是人類演化而來,這有可能,只不過這魚當時可能是人的近枝,由於環境因素,這魚始終是魚。只有陸地上的魚的近枝才有可能進化成人。
我們接受的主流觀點是,人從猿進化而來。因為猿和人的體征相似,人們似乎都能接受。而要說到雞、說到魚是人類的祖先,無異於天方夜譚。我們不妨問一聲,為什麼千萬種的生命體,再怎麼進化只能在自己的本體進化,比如對食物的適應性、爪子的銳利、毛皮的堅厚;或者是翅膀的退化、秀覺得發達等等,絕大部分都沒有進化到人的特徵,而偏偏作為人,卻能從不相關的物種演化而來呢?難以想象,穩定地為物種生命提供能量的器官,怎麼就能夠退化成或長出來固定的其他器官呢?一個“五億年”就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在這個漫長的歲月里什麼事不能發生呢?
生命的演化真是奧妙無窮,科學家窮畢生精力,皓首窮經,篳路藍縷,尚不能弄清楚,何況我輩草根之人,即便如我這個疙僚貨,也就是臆想一下,湊個熱鬧而已。
大家說說看,我的臆想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