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每一次實驗,我們只能看到粒子的一面,不能同時看到它的兩面。這個原理,是基本原理,不論我們的實驗做得多麼完美,就是不能同時看到粒子的兩面。
整個量子力學的建立過程,從普朗克發現量子,到玻爾將量子用於原子和分子中,最後到海森堡和薛定諤建立了量子力學的最後形式。
波恩找到了波動力學中的波的真正物理意義,就是粒子在某個地方出現的概率。
作為哥本哈根學派的領頭人,玻爾最早找到了量子力學的解釋,即粒子和波是真相的兩個側面,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玻爾說,當你關心粒子的時候,你看到的就是粒子;當你關心波的時候,你看到的就是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或者海森堡理論的解釋,也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在本堂課里,我們要展開談談不確定性原理的直觀物理圖像。
要理解這個直觀物理圖像,需要先說明一下,波動力學是解釋不確定性原理的最好框架。同時,在這裡還要說明一下波動力學的更加一般的形式。

電子出現的概率大小
在談德布羅意波及薛定諤的波動力學時,我們經常拿電子來舉例,現在仍然以電子為例。在波動力學中,波是一個在空間上分布的複數。既然是複數,那麼它的概率解釋是怎麼來的呢?波恩說,將這個複數取一個絕對值,再取一個平方,就是粒子在空間某個點上出現的概率。
量子力學發展到後來,人們還發現,在空間上分布的波也可以被理解為在速度上分布的波,當然,這兩個波可以相互變來變去。根據波恩的理論,在速度上面分布的波取絕對值再平方,就得到了粒子在這個速度上的概率。
也就是說,不論在空間上,還是在速度上,粒子都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談論概率。這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形式。那麼,它的物理解釋是怎樣的呢?
海森堡說,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不存在一種辦法讓我們可以同時測定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海森堡的結論到今天依然是成立的,物理學家想破腦袋,也無法實現同時測量電子的位置和速度的設想。愛因斯坦因為不滿意波恩提出的波的概率解釋,曾經設計過同時測量粒子位置和速度的實驗。關於這個實驗,我們以後再談。
那麼,怎樣測量電子的位置?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常規的計算機顯示器發光的方式是把電子打到熒光屏上,當電子被打到熒光屏上時,熒光屏上就會出現亮斑。傳統的電視機的成像原理也是這樣的,位於電視機後面的電子管釋放出的電子打到熒光屏上,發出彩色的光。通過亮斑,我們就知道了電子的位置。所以,把電子打到熒光屏上是測量電子位置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無法測量電子的速度。
那麼,該怎樣測量電子或者其他基本粒子的速度呢?物理學家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普通的辦法是使用量能器。量能器是一種能夠測量某個粒子能量的儀器。測量出粒子的能量就能測量出它的速度,這是一個普通的物理學常識。在高中時我們就學過,一個物體的能量和它的速度有關。最簡單的關係就是牛頓力學裡面說的,能量和速度的平方相關。把一個物體的速度提高一倍,它的能量就以平方的方式翻倍。比如,一個電子的速度是另外一個電子的速度的2倍,那麼這個電子的能量就是另外一個電子能量的4倍。所以,使用量能器測出電子的能量,進而就可以確定電子的速度。但是,任何量能器都不可能有熒光屏那樣的功能,因為熒光屏是用來測量電子的位置的,而量能器是用來測量電子的速度的。所以,量能器沒有辦法精確地測量電子的位置,甚至完全沒有辦法測量電子的位置。反過來說,熒光屏可以用來測量電子的位置,卻完全沒有辦法測量電子的速度。
這就是海森堡所說的微觀世界中的物理現實,也是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的實驗解釋。
這個物理現實到底是什麼?就是對基本粒子來說,當我們能夠測量它們的位置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測量它們的速度;當我們能夠測量它們的速度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測量它們的位置。換句話說,在同一時刻,我們只能了解微觀世界的一面,而完全看不到其另一面。
我們知道,還有另外一個表達速度的方式,物理學家稱它為動量。在牛頓的力學理論中,速度和動量之間存在線性關係。當我們把速度提高2倍,動量也會提高2倍。也可以說,當我們在測量速度的時候,就是在精確地測量動量。
在談到對物理世界和物理現象的看法時,我們就不能不談到另一件逸事,這是一件發生在海森堡和愛因斯坦之間的真實事件。
在發現量子力學之後,有一次,海森堡找愛因斯坦聊天,和他一起散步。海森堡對愛因斯坦說:“我終於明白您教給我們的一個真理,那就是,在物理學中,只有可以被測量的量才能寫進方程,才能進入理論。”愛因斯坦對他笑了一下,說道:“現在我的想法變了,只有理論裡面出現的量才是可以測量的量。”
一個硬幣有兩面。我們可以仔細品味海森堡和愛因斯坦的談話,儘管他們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深刻認知。在談論物理現實的時候,我們的理論只能談物理現實。但是,當我們在思考物理理論的時候,同時也在思考物理現實。
玻爾是一個很虛心的人,當他的助手之一海森堡,徹底拋棄了他的原子模型時,他就放開身心去擁抱新的量子力學。同樣,當波恩提出波的概率解釋的時候,他也很快就接受了。不過,在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方面,他卻與海森堡有過不愉快的爭論。
對玻爾來說,量子力學的正確物理解釋就是波粒二象性,一個粒子,當你用看待粒子的眼光看它的時候,它體現出來的模樣就是粒子,而當你用看待波的眼光看待它的時候,它表現出來的就是波。用玻爾的話來說,世界有兩個面,任何一面都是不完全的,所以,他將他的波粒二象性叫作互補原理,也就是互相補充的意思。

波粒二象性
海森堡卻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我們前文以電子的測量為例談了不確定性原理的實驗解釋,也就是說,當你測量電子的位置的時候,你無法測量它的速度,反之亦然。如今來看,海森堡的理論無疑更加正確。不過在當年,玻爾和海森堡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以至於玻爾在自己的家中一直試圖說服海森堡,但花了幾天時間也沒有成功。這場衝突導致師徒兩人在餘生有了難以化解的隔閡。
所謂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很大程度上就是海森堡的解釋:對一個粒子的觀感,與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對石頭、汽車的觀感完全不同,它完全是神出鬼沒的。當然,宏觀物體,例如石頭,其實也滿足量子力學,只不過由於宏觀物體太大,我們誤以為可以同時測量它的位置和速度。
最後,我們要談一下對量子力學做出很大貢獻的狄拉克。
1925年9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狄拉克在科學刊物上看到了海森堡發表的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論文,看到了海森堡關於位置和速度的不確定性關係。狄拉克注意到,儘管這是一個很抽象的關係,但是裡面出現了普朗克常數。這是一個在牛頓力學裡沒有的常數,這個常數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以認為它就是零。但是到了微觀世界裡,它就不是零了,並且變得非常重要。它確定了原子的能級,也確定了光譜的強度。看到這個抽象關係時,狄拉克想到,儘管這裡面出現了一個普朗克常數,但是這個關係看起來很像牛頓力學裡的某種關係。為了驗證兩者之間的關係,他半夜跑到了圖書館,可是圖書館已經關閉了,他只好等到第二天早上,等圖書館一開門,他第一個沖了進去,找到經典的牛頓力學的教科書,並且從書里找到了牛頓力學的公式。不出所料,他發現確實如此:海森堡的公式和牛頓力學中的公式很像,只差了一個普朗克常數。由此可見,狄拉克的數學能力特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