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共同社9月23日的報道,日本科研團隊在小行星“龍宮”的沙粒樣本中檢測到了碳酸水,這是自2020年“隼鳥2號”探測器將的5.4克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後,首次確認液態水的存在。
黑色小孔內部有碳酸水
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就在此前的6月份,科研團隊還發現樣本中竟然含有20多種氨基酸,結合現在又發現了液態水的事實,無疑增強了“地球上的水和生命是起源外太空”的可能性。
距地球3億多公里的“龍宮”表面樣本
地球上的水從何而來?
地球表面大約71%的面積都被海洋覆蓋,按照海洋平均深度3700米計算,地表上的水量至少有十三億立方千米,而這麼多水是怎麼出現的呢?
科學界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地球形成之初,其自身就含有足量的水,因為按照太陽系形成學說,當星雲開始坍縮時,大部分質量都彙集到中心,其四周則以塵埃為主,而塵埃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和岩質物質。
到後來,這些塵埃在引力的作用下也開始聚集,形成太陽系內的大部分天體,比如咱們地球這顆岩質行星,在形成之初,其內部自然會攜帶大量的水分,之後在地質運動下,這些水分會逐步釋放出來。
而第二種看法,很多科學家認為地表大部分水是來自外太空,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本身含有的水量沒有那麼多,更多的水是通過諸如彗星等小天體撞擊地球帶來的。
地球生命起源何處?
實際上,科學界除了認為水有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之外,還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也是從小行星裡帶來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中學課本上講過的“米勒—尤里實驗”。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科學家哈羅德·尤里以及斯坦利·米勒,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甲烷、氫氣、氨氣等物質放在一個含水的密閉容器內,並且內部不斷的放電,以此模擬地球早期大氣環境,最終他們意外的在容器底部液體內發現了氨基酸。
而我們知道,氨基酸正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所以科學家們就猜測地球生命可能就是這樣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化學起源說(不過至今人類還沒有在實驗室製造出生命體)。
除此之外,科學家後來也在隕石身上找到了氨基酸,最著名的莫過於1969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默奇森隕石(70億歲高齡,比太陽系還要古老),至今已經在其內部找到了上百種氨基酸,可能有些朋友要說了,氨基酸又不是DNA,要是直接發現DNA才真的有意思呢。
默奇森隕石
說什麼來什麼啊,今年四月份,日本科研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他們在默奇森隕石、默里隕石和塔吉什湖隕石這三塊隕石當中,發現了DNA和RNA所包含的五種全部鹼基(這可比DNA還要更基本的單位)。
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講啊,DNA和RNA的基本單位叫作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我們常說的核酸,本質上就是這些核苷酸)
而這些核苷酸又是由鹼基、五碳糖以及磷酸三種物質組成,而決定這些核苷酸種類的關鍵部分有兩個,一個是五碳糖,少一個氧原子就是脫氧核糖,不少就是核糖,另一個就是鹼基,一共五種,分別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
而DNA和RNA的複製、轉錄、翻譯過程中都要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有了這些,才能後最終的蛋白質出現。
總結
最終我們發現,在這顆叫做“龍宮”的小行星身上,我們不但找到了氨基酸,現在又發現了液態水,就彷彿是在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水和生命就是來自於外太空!當然了,事無絕對,但至少也增強了這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