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如何答好“未來之問”

2025年04月10日05:42:06 科學 1856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

近日,2025中國科幻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京舉辦。在開幕式上,雙足仿生機器人“幻幻”從屏幕中走出來,與主持人開展了一場妙趣橫生的AI互動,首鋼園四高爐旁邊,19米金屬零件拼裝的機械巨龍“長城龍”正舒展身軀,鱗片開合間發出鏗鏘的機械交響……

如今,科幻不再是對遠方的眺望,而是無數個照進現實的“此刻”。正如劉慈欣在大會開幕式上所言:“當載人航天器劃破天際,當量子計算機解開混沌,這些‘現實土壤’正滋養着比科幻更科幻的未來。”

“技術革新與科幻發展的交互作用,已不僅僅是產業層面的協同議題,更是關涉技術體系變遷與文明進程演化的關鍵命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王春法拋出他的論斷。就這一話題,記者在大會上採訪了多位專家。

科幻創作驅動科技創新

“曾經書頁間的幻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科幻作家王晉康說,在人類探索未知的征程中,科幻文學用文字承載人類對宇宙、科技與自身命運的無盡遐想,催生了眾多影視巨制與科幻遊戲。

“科幻產業,作為兼具科學理性、人文關懷和產業創新的文化創意新形態,天然立足於技術躍遷與思想變革的交匯點,映射着科技演進的內在邏輯,昭示着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王春法說。

基因編輯技術讓《侏羅紀公園》里的恐龍復活、腦神經科學為《攻殼機動隊》的賽博格提供理論支撐……從基因編輯到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的融合,科幻正逐步向現實滲透。“科幻的不可能,往往成為科學突破可能的起點。”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李昕說。

“科幻文學與生命科學恰似DNA的雙螺旋,一條承載着人類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另一條記錄著生命演化的精密密碼,二者看似迥異,實則共享對未知的好奇、對認知邊界的突破。”李昕說。

科幻不僅是實驗室的延伸,更是連接科學與大眾的紐帶。

“過去的科幻很多已經變成現在的科學現實,而我們現在的科幻也許為下一代的科學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表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數據不斷推動生命科學的進展。如果能在分子水平破譯包含着生命和健康信息的遺傳密碼,對於健康的普及、精準醫學的演化將是根本性的。

科幻的浪漫,源於人類對星辰大海的永恆嚮往;而技術的突破,則將這份嚮往化作可觸可感的時代印記。

曾經,日行千里是科幻作品中重要的主題。近年來,“出行無邊界,城市零擁堵”的技術狂想逐漸向現實落地。飛行汽車、自動駕駛、超級高鐵、智能交通管理體系……這些科幻作品中的常見元素正逐步成為生活日常。在大會的“科幻+未來交通”專題論壇上,多位與會嘉賓暢想,未來交通可以穿越時間、穿越空間,甚至無需物理的載體。誰又知道,這份天馬行空的想象,會不會在未來變成現實呢!

中國科幻,如何答好“未來之問” - 天天要聞

參觀者在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體驗科技設備。劉禕涵攝/光明圖片

AI技術促進科幻創作

多位與會嘉賓表示,隨着中國“人工智能+”行動持續推進,AI等創新技術將極大賦能科幻內容創作和IP開發,對科幻產業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最新科技進步的賦能,使得科幻敘事從文本形態不斷向沉浸式、交互式、多模態方向延展,推動着科幻創作的藝術表現力持續進化提升。”王春法認為,大數據、雲計算、AI、虛擬現實等科技的突破,推動着科幻產業迭代升級。

AI時代的科幻文學創作,是此次大會的熱點議題。

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陳楸帆已經在AI寫作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他表示,當前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展現出了強大的文字生成能力,可以協助作家進行情節構思、背景設定、人物塑造,甚至初稿創作。

“AI+科幻的創新組合下,作家們可以通過AI輔助構建更加龐大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突破個人知識的邊界,也可以通過人機協作進行多線索的情節推演,拓展敘事的可能性。”陳楸帆補充道。

“科幻作家與AI的關係,一是受到AI的啟發,二是和AI競爭。”科幻作家顧適坦言,AI與科幻作家亦敵亦友。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語言生成、知識圖譜和檢索增強生成的發展,為科幻作品的文本、插圖、視頻的生成技術提供了便利。顧適認為,憑藉AI技術,科幻作家未來將可能兼任短視頻製作者、導演、遊戲製作人等。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包明明認為,AI技術在科幻創作中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效率提升,更體現在大的參數、知識圖譜為其創作提供了多樣性。

科幻技術裝備加持科幻產業發展

科幻技術裝備指用於支撐科幻內容創作、優化科幻體驗、提升互動沉浸感的各類高科技產品。大會上,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教授崔亞娟發布的《2025中國科幻技術裝備產業報告》顯示,科幻技術裝備在遊戲、影視、文旅等領域的貢獻較為突出,已經形成了上游技術支撐、中游裝備研發、下游場景應用的鏈條。

報告還總結了2024年中國科幻技術裝備產業的發展亮點,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集群化、AI驅動的敘事邏輯重構、沉浸式技術場景驗證三大方向。

在核心技術集群化方面,成都的AI與雲計算集群為科幻產業發展提供智能驅動力,上海影視特效技術群建構了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上海科技影都發布了AI創製生態中心項目,構建AIGC賦能的公共服務平台。

崔亞娟舉例道,AI技術深度融入中國的科幻產業:人機融合小說《天命使徒》70%的文本由人工智能生成,標誌着科幻敘事方式的變革;國內首部AIGC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上線,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了劇本策劃、角色塑造和場景構建等環節,預示着科幻影視製作模式的轉變。

而在硬件方面,VR/AR設備、無人機、虛擬數字人等,共同推動了科幻產業的發展。崔亞娟以《三體:遠征》VR沉浸式遊戲為例,分析了沉浸式技術如何賦能科幻產業。該遊戲通過虛擬引擎,利用自由度全景模式動態光效追蹤等先進技術手段,為客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科幻文學裡的想象力要轉化為影視,就需要工業和高科技的賦能,與此同時,科幻電影大片的創作也引領中國的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分析。

“想象力是無限的,但是技術是有限的。”陳旭光說,科幻電影每次發展都伴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對於科幻電影賦能的意義巨大,將有助於其克服物理環境、經濟條件、創作流程等方面的限制。

中國科幻,如何答好“未來之問” - 天天要聞

一名學生在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體驗VR設備。新華社發

中國科幻仍有廣闊藍海

《2025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連續兩年突破千億規模。中國科幻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小眾亞文化”蝶變為“千億級新經濟引擎”,其藍海特質不僅體現在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張,更在於技術、場景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所催生的無限可能性。

“科幻是面向未來的藝術,它通過塑造未來場景引領人類科技文化發展的方向。”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吳顯奎認為科幻有三重使命:技術倫理的“敲鐘人”,科技發展的“導航員”,地球生態危機的“預警者”。

而在王春法看來,科幻是眺望未來的窗口,更是文化自信與科技自強交融的沃土;科幻產業既是未來產業創新的試驗場,也是科技認知方式變革的文化載體。

“科幻產業在亞洲國家有巨大的潛力,但是這些潛力現在沒有得到完全釋放。”中亞人工智能協會主席諾羅夫直言。他認為,科幻產業不僅僅可以提供平台,同時也可以推動技術的發展,促進國際合作,將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科幻小說、科幻產業中。

諾羅夫認為,中國發展科幻產業還缺少基礎設施和協調機制。“亞洲國家應積極發展科幻文學和基礎設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通過全球合作建立起平台,共同推進科幻人才的發展。”諾羅夫建議。

多位與會嘉賓表示,中國科幻產業的藍海特質,本質上是技術、文化與市場的三重共振。

“中國科幻的藍海不僅限於本土,更要在全球化浪潮中開闢新航道。”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姚利芬說。根據《中國科幻海外新興市場傳播報告》,巴西等新興市場對中國科幻遊戲的熱度“斷層領先”,《三體》《流浪地球》等IP的出海,正以東方美學重構全球科幻敘事的話語體系。

正如劉慈欣所言,科幻不僅是“預言未來的水晶球”,更是“照亮未知的火把”。科技不斷發展,幻想沒有限制,兩者結合的故事,還將不斷延展,預見未來、描畫未來、創造未來!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0日 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 天天要聞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米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黃鵬報道)7月9日,記者在位於米東區北部沙漠東北部的新疆華電烏魯木齊光伏基地100萬千瓦/400萬千瓦時獨立新型儲能示範項目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吊裝調試。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電化學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 天天要聞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人類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要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細胞種類和神經聯接規律,近日中國科學家聯合發布系列成果給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7月10日深夜,中國科學家聯合發布介觀腦圖譜系列成果,實現從嚙齒類到靈長類大腦的跨越。10項成果以專題論文集的形式集中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神經元》《發育...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 天天要聞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王雪華、劉進教授團隊主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腔誘導自發雙光子輻射方案,在國際上率先實現與單光子輻射強度相當的自發雙光子輻射,研發出保真度高達99.4%的按需觸發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 天天要聞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文︱陸棄隨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續攀升,傳統器官捐獻嚴重不足的問題愈發凸顯。美國初創企業LyGenesis推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創新方案:通過將供體肝細胞注射至患者體內淋巴結中培育“微型肝臟”,嘗試在患者自身體內製造可替代肝臟功能的器官。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 天天要聞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冬蟲夏草千年傳承的滋補良藥採藥人的尋覓自公元780年起冬蟲夏草便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被載入史冊從《藏本草》到《中國藥典》均有記載李時珍更將其譽為“人身不老葯”贊其兼具蟲之陽剛與草之陰柔成為中藥中獨一無二的“陰陽同補”聖品享有“東方聖草”“葯中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 天天要聞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鏈”主企業,是全球規模領先、品種齊全、技術一流的高端裝備製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清潔能源裝備骨幹企業。當前,中國中車搭建了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研發平台,構建了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開創了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
全國AI精英宜賓對決 長江首城創新大賽點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聞

全國AI精英宜賓對決 長江首城創新大賽點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1日電(吳平華 楊錦 )智匯長江首城,共享成長價值,10日,由宜賓市科學技術局、宜賓市數據局、宜賓市高鐵南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聯合主辦,北京中關村信息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長江首城宜創匯”協同創新大賽人工智能
地質隊日記:塔克拉瑪干腹地,沙丘下出現巨大的圓形結構 - 天天要聞

地質隊日記:塔克拉瑪干腹地,沙丘下出現巨大的圓形結構

記錄人:劉哲,西部油氣地質勘查第六分隊 / 塔里木盆地沙地淺層剖面組成員時間:2023年5月10日地點: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庫車–民豐剖面中段那是一次平常不過的地震波剖面測線任務,我們團隊負責在塔克拉瑪干腹地沿一條南北走向布點,配合衛星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