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高溫天氣在世界多地同時上演,2021年熱浪席捲北美地區還歷歷在目,2022年極端天氣依舊“如約而至”,北半球今年夏季過度的火熱,印度、美國、歐洲、中國,甚至是冰川覆蓋的北極地區,都出現了打破歷史紀錄的極端高溫天氣。
持續不斷的高溫天氣,意味着少雨乾旱,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因為乾旱少雨水位下降,洞庭湖和鄱陽湖都提前進入枯水期,河床變成“綠洲”,大量的草瘋長覆蓋可達20-30cm高。
因為乾旱少雨水位不斷下降,很多河面臨著乾涸的局面,例如下圖中就是英國拜廷斯水庫的一座古老馬橋,因為水位下降古橋顯露出來。不僅如此,在歐洲很多河流都裸露出人們不曾見過的遺迹,還有很多警示意味十足的“飢餓石”,上邊刻着“看見我你就要哭泣”!
北半球多地發生的極端天氣,正說明了地球氣候正在加速變化,當然我們不能憑空的預測未來地球極端天氣會持續出現,但至少會有這樣的趨向。
氣候變化帶來的最直接影響便是高溫乾旱,尤其在溫室消音影響下全球平均氣溫持續升高,這還會加劇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體。在極端高溫之後,隨之而來的還有風暴、洪災、飢餓,不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氣候環境,最後一切都會再次找上我們!
持續出現的極端天氣,讓很多人不得不思考地球氣候的臨界點是否要到來了?
氣候臨界點的說法並不是胡亂編造,其實早在20多年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就曾提過這個概念。
來自澳洲的氣候學家,聯合國氣候理事會成員威爾·斯特芬就曾提出過:“15個已知氣候臨界點,已經有9個被激活,氣候變化變得不可逆轉,人類文明崩潰將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9個氣候臨界點已經確定被激活,它們包括:大西洋溫鹽環流減弱、珊瑚礁大量死亡、高緯度森林正在消失、亞馬遜叢林乾旱、遠北凍土層開始融化、南極北部冰蓋消融加速、南極西部冰蓋消融加速、格陵蘭冰蓋消融加速、北極海冰面積減少。
這就意味着氣候科學家們識別出的15個氣候臨界點,已經有9個被打破,這些都是能影響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素。
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地球平均氣溫持續的升高,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大部分人都沒有切身感受過氣候變化帶來的可怕後果,而最近兩年這個可怕的後果正在上演,未來或許也並不會停止。
極端的高溫、乾旱、嚴寒、風暴、暴雨等等,是地球生物難以抵抗的那種!並且地球氣候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就像是多米諾骨牌,那個平衡如果被打破,最終可能會導致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甚至是大部分生物的生存繁衍。
例如冰川凍土層融化,這是溫室效應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最直接的影響,近些年來很多史前生物殘骸不斷地被發現,這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自然是好事情,但是從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角度來思考,冰封的史前生物殘骸不斷裸露被發現,正是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佐證。
在地球上一些區域,例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常年溫度偏低,有着永久的凍土層存在,但是隨着氣溫的升高,這些凍土層開始融化。融化的凍土層不僅僅讓一些史前生物殘骸裸露,一些被冰封的細菌、病毒很可能也會重返人間,有些人輕視這些微生物,但新冠病毒的爆發讓我們意識到這些病毒的可怕。
人類的快速發展不應該以破壞地球生態系統、氣候環境為前提,畢竟那些是支持人類文明長久性發展的基礎條件。極端天氣的出現就像是地球的吶喊,同時也算是一種警示,這意味着地球氣候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
當然,導致北半球極端高溫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溫室效應,而是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在我國南方地區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而在歐洲主要是北大西洋高壓,作為下沉氣流副高帶來的影響比較顯著,主要帶來的影響便是高溫少雨。
極端高溫的出現,在溫室效應的加劇下會越來越瘋狂,根據《2021年的世界氣候狀況報告》,世界氣象組織宣布世界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之前高出1.11℃,而1.5℃是一個關鍵的閥值,根據《巴黎協定》規定,各國應該通過努力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2℃之內,並努力限制在高1.5℃。
面臨著不斷出現的極端天氣,只能說局勢比較嚴峻,但想很多網友所說的“今年是未來十年最冷的一年”還是過於武斷,氣候環境的預測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但是這個趨勢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地球氣候環境正在朝着不好的方向轉變,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