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2022年07月02日18:54:02 科學 1143

數字孿生,這一目前炙手可熱的概念,實際上距離它的提出已有20年之久;距離它的萌芽,已過去了50年。

籍籍無名的它,在無人問津的黑暗角落蟄伏了太久。那麼,數字孿生從提出到爆發這段時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本期,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數字孿生的起源。

阿波羅13號驚魂

多年以後,當吉姆·洛弗爾回想起那次在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上遭遇的事故時,依然心有餘悸。

當時火箭已經起飛近56小時,距離地球約33萬公里,正搭載着阿波羅13號向月球飛馳而去。一切似乎都在正軌上完美運轉。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阿波羅13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忽然,包括吉姆·洛弗爾在內的3名宇航員的耳邊響起了巨大的爆炸聲,隨之駕駛艙被告警燈照亮,刺耳的報警聲響起。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包括吉姆·洛弗爾的三名宇航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事後查明,這是阿波羅13號生活艙中的一個氧氣罐發生了爆炸,嚴重地損壞了主推進器,對宇航員們的生命至關重要的物質:氧氣,也正在向太空之中泄漏。

遭此變故,登月顯然是不可能了。

此時,數千名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面支持人員在之後3天半時間裡夜以繼日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讓飛船上的三名宇航員安全回家。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NASA的後台控制中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值得慶幸的是,NASA最終挽狂瀾於既倒,成功地完成了任務,讓吉姆·洛弗爾和他的同事們在危機四伏中毫髮無損地走出了飛船。

這一讓人興奮的“奇蹟”,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與阿波羅13本體一同完成的,還有一套極其完整、高精度的模擬仿真系統。這套由多台計算機聯網組成的龐大系統包含了阿波羅13號的所有核心部件,以及用於培訓宇航員和任務控制人員所用到的全部任務操作,自然也涵蓋了多種故障場景的處理流程。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圖片前部的是登月艙模擬器,後部的是指令艙模擬器 圖片來自NASA

NASA通過和吉姆·洛弗爾及其他宇航員的通信,了解了飛船上哪些系統正常工作,哪些系統已經故障之後,制定了一個大膽而周密的返航方案。

該方案沒有任何人實踐過,但卻必須確保萬無一失,任何的意外都意味着災難的發生。

NASA將阿波羅13號當前的配置狀態,按質量、重心、推力等參數輸入模擬器,再安排後備宇航員在模擬器上進行操作演練,對每一個操作步驟的可行性進行了充分的驗證。

剩下的工作驚險而枯燥,就是宇航員們嚴格按照在模擬器上驗證後形成的操作指令清單來執行。果然,他們最終成功地回到了地球表面。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阿波羅13飛行路線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毫無疑問,造就了本次輝煌成功的頭號功臣,就是那套位於地面機房內,卻極其完整、高精度地復刻了阿波羅13號的模擬器。

多年後,它將會擁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號:數字孿生。

2010年,NASA在其發布的《建模、仿真、信息技術和處理路線圖》中,正式提出了數字孿生的概念: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數字孿生的最初定義,來源:NASA 《Modelling, Simul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ocessing Roadmap 》

“數字孿生,是一種集成化的多種物理量、多種空間尺度的運載工具或系統的仿真,該仿真使用了當前最為有效的物理模型、傳感器數據的更新、飛行的歷史等等,來鏡像出其對應的飛行當中孿生對象的生存狀態。”

如此看來,最早明確提出“數字孿生”這一概念的,應該是非NASA莫屬了。

數字孿生的發明者之爭

然而,現實就是如此的弔詭,目前大多數文章在追溯數字孿生的起源時,都會提到美國的Michael Grieves(邁克爾·格里夫斯)博士。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Michael Grieves(邁克爾·格里夫斯)博士,圖片來源:網絡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2016年。這一年,克爾·格里夫斯博士發表了一篇叫做《數字孿生:減輕複雜系統不可預測、不期望結果出現的行為》的文章,對數字孿生的類型和作用進行了抽象而清晰的描述。

此外,該文章里還寫道,他在2011年一本書中,就已經明確提及到了“數字孿生”,雖然當時這些字眼僅僅是對數字孿生的前身“信息鏡像模型”的描述。

按克爾·格里夫斯博士後來的說法,他早在2002年針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一次演講中,提到的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映射關係,已經具備數字孿生的所有要素。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數字孿生概念的早期模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好傢夥,直接把數字孿生這一概念的提出時間提前了近十年。這也是業界普遍流傳Michael Grieves博士為數字孿生概念提出者的原因。

儘管存在諸多爭議,但從Michael Grieves博士在2006年、2011年、2014年、2016年陸續發表的諸多文章來看,他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信息鏡像模型、以及後面對數字孿生的闡述,都在客觀上奠定了數字孿生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其實,如果我們願意,數字孿生這一概念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得更早。

在1991年,美國的David Gelernter就寫了一本叫做《鏡像世界》的書,裡面已經包含了數字孿生思想的萌芽。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David Gelernter,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2004年,中國科研人員王飛躍也發表了一篇名為《平行系統方法與複雜系統的管理和控制》的文章,其中提出了平行系統的概念,這也已經和數字孿生非常接近了。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王飛躍,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我們不必刻意追究誰到底是數字孿生概念的發明者,關注這一技術方向可以在哪些領域得以應用,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改變無疑是更有意義的。

數字孿生概念的普及

數字孿生本質上並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論:在一個設備或系統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數字版的“克隆體”;該克隆體是“本體”的高精度模擬,並可實時和“本體”保持數據同步;因此,任何將要進行的操作,都可以先在克隆體上進行驗證確保方案可行。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 數字孿生在工業製造中的應用,圖片來源:網絡

也就是說,數字孿生的奧義,把“耐操”的克隆體作為實驗對象來求取複雜問題的最優解,從而避免不合理決策危及“脆弱”的本體。

從2017年起,Gartner將數字孿生列入其“超級周期”,這一概念隨之進入大眾的視野,從此迎來了快速增長。

數字孿生,竟起源於一場差點發生的災難? - 天天要聞

目前,數字孿生已在工業製造、智慧城市、基建工程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不斷外溢,正不斷浸潤着我們的主業:通信行業。

至於數字孿生到底能在通信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就讓我們下期再來討論吧。

非常感謝大家能看到這裡。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着陸場着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着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號,到家!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到家!

今天,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探測器已於本月初先後完成月球背面軟着陸、採樣、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等工作。歡迎回家致敬追夢的中國航天來源:央視新聞、央廣網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AI技術厲害在哪?業內人士:將支持虛擬員工等未來智能產品創新 - 天天要聞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AI技術厲害在哪?業內人士:將支持虛擬員工等未來智能產品創新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項目。記者注意到,在本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各獲獎項目中,與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相關聯的項目明顯增加,涉及多語種智能語音、智能車聯網、智慧高速、超級計算等應用場景。其中,“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