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2022年06月29日12:08:07 科學 1594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同時也是人類目前發射探測器數量最多、人類足跡所能到達過的最遠星球。自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執行阿波羅計劃、先後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之後,50多年來就再也沒有人類再次踏上月球。

隨着我國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幾十年後再次將月球土壤樣本送回地球,而且我國在航天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未來數年之內將實施載人登月計劃,並且在月球上面建造永久性月球基地,我們的這些成績和未來宏偉計劃,深深地刺激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航天大國,紛紛重啟探月計劃,這裡面以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最為出名。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不過,受到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一階段任務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大家在網絡上應該多次看到,今年以來,美國NASA圍繞該計劃所執行的火箭“濕式綵排”(即向火箭注入燃料)的測試工作,連續好幾次都失敗了,其第一階段無人火箭的發射時間一推再推,可以肯定的是,阿爾忒彌斯計劃最終執行後續的載人探測任務時間,也會相應地推遲。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雖然重登月球第一階段的火箭發射任務暫時還沒有着落,但是美國NASA又着手實施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任務,即建設月球的軌道空間站。這不,6月28日,美國NASA在新西蘭通過火箭實驗室的“電子火箭”,向月球發射了一顆“CAPSTONE”衛星。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CAPSTONE”衛星是美國NASA執行月球軌道空間站建設所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其主要功能就是開展地月自主定位系統技術操作以及導航實驗,未來還將要發射若干顆這樣的衛星,從而形成一個衛星通訊的樞紐,從而為從月球和地球兩者定期往返提供基礎保障和便利條件。

“CAPSTONE”衛星的基本模塊是CubeSat,是一個邊長約10厘米的正方體結構,重量只有2千克左右,用手就能輕鬆地拿動。而通過“電子火箭”發射的“CAPSTONE”衛星,包含着12個這樣的模塊,最終構成的衛星基本上和一個微波爐差不多大,因此這樣的衛星也被稱為“立方體衛星”。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根據公開的消息,已經發射的首顆“立方體衛星”,將於11月13日抵達月球。看到這裡,估計很多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只有38萬公里,即使在50年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從地球到月球也僅用了3天時間,為什麼“立方體衛星”需要4個多月呢?

原來一切都與資金投入有關。

美國NASA其實在1998年到2022年6月之間,已經發射了1800多顆這樣的立方體衛星,只不過絕大部分都是在地球上空運行的,只有兩顆跟隨着洞察號探測器抵達了火星。2019 年,NASA與私人公司 Advanced Space 簽約,以 1370 萬美元建造 CAPSTONE。大家要知道,即使是最簡陋的大型月球探測器,其花費的成本也可能要比立方體衛星高出一個數量級。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因此,立方體衛星以其顯著的低成本,成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缺乏航天技術、研究團體、初創公司等進行太空探索的重要選擇對象。而為了控制成本,在向月球發射立方體衛星時,如何選擇“最省油”的路線,成為NASA研發團隊需要重點攻關的內容。

於是,經過相應的模擬運算,研究團隊還真找到了一條軌跡線路,那就是彈道月球轉移軌跡(BLT),這個軌道是一種低能量傳輸線路,衛星將依靠太陽、地球和月球引力的相互作用,從月球的一個極點到另一個極點的路徑上,沿着一個恆定的橢圓形軌道圍繞月球運行,其中近月點只有3400公里左右,而遠月點達到76000公里。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這顆衛星將在被拉回地球-月球系統之前,被帶到距離地球130萬公里的地方,在那裡立方體衛星才會被釋放出來,然後緩慢滑入其所需的繞月軌道,而滑入繞月軌道的時間為今年的11月13日左右。正因為這樣,這顆衛星到達月球的時間才會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在歷史上,還沒有哪顆月球探測器採用這樣的方式繞月飛行,因為這條線路無疑是相當迂迴和費時的。

美國NASA微型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用4個月才能到達月球? - 天天要聞

目前,已經發射的CAPSTONE正在朝着近乎直線的“橢圓軌道”行進,由於屬於首次進行這樣的飛行,NASA在衛星入軌過程中,必須想方設法驗證這條軌道的穩定性以及是否真的能“省油”,預計該衛星需要在進入近直線暈圈軌道(NRHO)後,至少停留6個月的時間,以便研究人員對其開展各方面的測試。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 天天要聞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最近複習考試時,搜集到一些很有趣的神經科知識點記憶口訣,我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為你枯燥的學習帶來一絲樂趣和便利。如果你的知識庫中也藏着類似的秘密武器,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我們一起豐富這個神經科知識的記憶寶庫~Wallenberg綜合征——錢醫生教三基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為小...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 天天要聞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株古樹,就是一方故土、一段歷史、一縷鄉愁。江陰古樹名木資源豐富,全市列入古樹名木名錄百年以上的有126株,分屬於15科21屬21種。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 天天要聞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網(SuperDARN)2024年研討會5月20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中國首個高頻相干散射雷達探測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設備之一的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當日在該國際會議上向全球發布首批科學探測結果。5月20日,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 天天要聞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近日,浙江大學王林波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通報》發表了題為“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的評述文章,對細菌與腫瘤轉移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文章闡明了細菌與腫瘤轉移的關係,區分了胞內菌和胞外菌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探索細菌通過直接影響腫瘤細胞和通過腫瘤微環境的方式影響腫瘤轉移的作用機制,討論了目前研究中存...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 天天要聞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1日報道,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預測世界各地的洪水風險和跨區域流量,甚至可以對缺乏水文記錄的流域進行預測。該模型名為ED-DLSTM,不同於其他預測模型依賴歷史流量數據,它使用海拔和降水等屬性。由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在同行評議...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 天天要聞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從今天起,夜晚璀璨的星空中,將會有一顆星星的名字以“鄭州航空港”來命名——北京時間2024年5月20日11時6分,“鄭州航空港號”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 天天要聞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手機可放在編織有纖維電池的織物上充電。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一件柔軟透氣的衣服,不僅可以儲存能量,還能便捷地為手機、手錶等隨身電子設備供電。這一曾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已經變成了現實。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 天天要聞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濟南時報》5月20日報道 由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濟南市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的2024年濟南市“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將於5月22日在佛慧山廣場舉行。活動當天,兩隻被救助的猛禽——蒼鷹、大鵟(kuáng)將在這裡被放歸大自然。 猛禽飛來佛慧山 “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和鴞形目中的所有鳥類的總稱,指兇猛的掠食性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