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獎項陸續揭曉,這是一年一度的科學盛事,不僅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同時又一次戳到了中國科學迷的痛處:如無意外,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獎項的名單里,照例不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而在自1901年起的120年間,全世界共有622位(人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其中絕大多數為歐美籍,日本科學家也佔了21位,中國科學家僅屠呦呦一人!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
有朋友會說:不對呀!你漏了楊振寧、李政道、高錕、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和錢永健,他們可都是中國人!嗯,你講的有道理,只是這些人全都是以美國科學家身份獲獎。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得獎少?到底是咱中國人天生比人家笨呢,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這還真值得說道說道。
首先,咱中國人不比人家笨,相比之下更能吃苦,大家對此都有共識。單就楊振寧來說,就有人認為他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至少也“與愛因斯坦比肩”。國際上只要舉辦奧林匹克物理、數學、信息學競賽,拿一等獎的基本都是中國孩子,那二等獎三等獎雖說是外國隊,裡頭也不乏黑頭髮黃皮膚的華人面孔。這至少說明從智商與拔尖人才培養上,咱們不落人後。
拿不到諾貝爾獎,一方面與國情有關,另一方面也跟諾貝爾的評選機制不無關係。
中國學生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獲獎是常態
諾貝爾獎是因瑞典科學家、商人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遺囑設立,從他委託遺產的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頒給“前一年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其中自然科學獎項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或醫學三大類。每類獲獎者可以得到(瓜分)900萬瑞典克朗(666萬人民幣)獎金、一枚金質獎章和一張證書。錢不少,但與金錢相比,科學家更重視其背後的榮譽,因為這相當於全球科學界的最高認可。
諾貝爾獎牌
這一“認可”來自於瑞典皇家科學院的5位科學家加上院長,這6個人覺得你行,你就行。生物學或醫學獎的評選評估陣容要大一些,他們是來自於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50位教授。
你可能會說,既然評委都定了,咱們就往瑞典皇家科學院投論文,申報諾獎,投得多了,得獎的概率自然就更大嘛!
對不起,門都沒有!人家不接受毛遂自薦。
你哪怕覺得自己的成果很了不起,是造福全人類的,你在你國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要想得到這666萬塊錢,也得有人寫推薦信才成。寫信的人有講究:他需要是評選委員會的委員或者委員特別邀請的人;以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或者評選委員會認為很有名的教授。
李政道楊振寧是“圈內人”
這一下子就把能得獎的圈子畫到了很小——簡單說就是——你得有“關係”。打個比方: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在量子物理學界有顛覆性的影響,但依然還是有許多科學家不服氣。誰舉薦了李、楊二人?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是他們倆的老師,是他給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寫信,力薦自己的得意門生角逐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多少科學家窮盡畢生精力搞基礎科學研究,他們的成果舉世矚目,但到死都盼諾獎而不得,而“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提出僅僅一年不到就拔得頭籌,這與奧本海默的個人威望不無關係。按照諾貝爾獎的推薦與評選機制,你要是在它的朋友圈裡,恭喜,你可能獲得提名。如果這個圈子裡的人不認識你,或者不管啥原因不認可你,那就很抱歉了。
一般來講沒有誰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提名(除非他悄悄告訴你),因為按規定提名名單要嚴格保密50年,大多數人至死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上榜。
圈子裡沒人,這是中國科學家極少拿獎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內在的:不那麼重視。
中國科學家錢學森突破阻力回國
1949年之前,中國一窮二白,國力無法支持大家搞理論科學研究,都餓着肚子呢!於是有大量的科學人才遠涉重洋去歐洲、去美國留學,同時也將科學研究成果和榮譽留在了那裡。1949年之後,我們開始重視科學,但國家的發展最需要的還是搞應用科學研究,要把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加強國力,促進工農業發展,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幾十年來中國湧現出許許多多傑出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于敏、袁隆平、黃大年、劉永坦......他們將科學研究的成果書寫在華夏大地上,卻鮮有誰為了諾貝爾獎去埋頭搞理論。道理很簡單,科學理論研究是基礎,它很難在短時間內創造收益,而我們國家的發展強大需要導彈、衛星、核武器,需要水電站、核電站,需要方便安全的通信,需要打更多的糧食,需要讓人民吃飽穿暖。而應用科學的成果很難獲得諾貝爾獎。
袁隆平解決了吃飯問題
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電效應”理論,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凸顯出理論物理的重要性。然而今天我們廣泛應用的光伏電池,卻是來自於1884年查爾斯·弗里茨(Charles Fritts)的發明,以及其後無數科學家在此基礎上的不斷改進。弗里茨得過諾貝爾獎嗎?並沒有。事實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統一場理論、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質能方程等等對現代物理學有指南針作用的科學理論,也通通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理論獲獎
講了這麼多,拿諾貝爾獎難嗎?當然難!連愛因斯坦這麼傑出的科學家也只拿過一次(有人拿過兩次的哦!)。中國科學家之所以很少得獎,一方面因為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時間裡更加重視應用科學的研究,對理論科學研究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還沒有加入西方國家主導的那個圈圈裡,人家跟你不熟,也不認可你。
所以吧,這事兒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來我們現在的國力強了,是時候加強理論科學、基礎科學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與國際科學界的聯繫,爭取人家認可。當然了,人家認不認,那還是得講緣分,強扭的瓜,不甜。
中國航天員太空行走
中國科學家利用二氧化碳成功合成了澱粉,既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暖,又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對人類的貢獻不可謂不大。我們能得到諾貝爾獎嗎?目前看來2021年的可能性不大。將來能拿到諾獎自然好,拿不到也沒啥,平常心對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