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地區會不會下雪?在很多人印象里,赤道地帶終年炎熱,不會下雪,除非在高山地區。比如那個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海拔有5890米,山頂就有萬年不變的積雪。
但是赤道附近的喀麥隆就下雪了,讓人匪夷所思。喀麥隆屬於熱帶氣候,全國年平均溫度為24℃,這樣的地區是不應該有雪的。氣象專家的說法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北半球的溫度出現“兩極模式”。
熱帶、亞熱帶地區下雪並不是第一次。歷史上我國海南島也曾有過下雪的極端天氣。有記載表明,從1506年開始,在近400年時間,海南一共有8次下雪記錄。
比如,1683年,海南文昌就出現了雨雪天氣。地方志這樣記載:
清康熙二十二年, 文昌,冬大寒,雨雪,海魚凍死,椰檳盡枯。
海南下雪看似不可思議,但在大的氣候環境中去考量,卻也有合理之處。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冰期”。“小冰期”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期,縱向跨越了多個朝代。
在這段小冰期內,我們常常拿明朝來說事。明代中葉以後,氣溫進一步降低,華北地區出現了“夏寒”“夏霜雪”等天氣記錄,江南地區出現大面積降雪現象,就連貫通南北的運河也延長了冰封期而無法通行。
明朝所遭遇的冰期異常寒冷,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的那60年時間,有人說這是人類一千年里最冷的時期。
天氣變冷影響最大的便是北方草原。草原上的凍土增多,水蒸氣就會減少,進而影響降雨量。降雨量少了,植物的生長與存活難度加大。植被少了,又會再次形成凍土,導致降雨量的減少。
這是生態的惡性循環。草原面積減小,牛羊數量減少,迫於生存壓力,北方的游牧民族便會南下尋找生存空間。清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入關滅了大明的。
而對於明朝來說,天氣變冷同樣會導致旱情加劇。崇禎年間,從1628-1644年,明朝就出現了罕見的十年大旱,湖泊逐漸乾涸,就連黃河幹流和支流都出現斷流現象。
歷來旱災都不是單一的災害。乾旱為蝗蟲提供了孵卵的溫床。伴隨着旱災,蝗災也由此而來。蝗災過後是農業減產,鼠疫肆虐,人們口中的糧食越來越少,整個社會動蕩不安起來。這些都積蓄着明末農民起義的爆發的力量。
明朝受冰期影響較大,但在溫度上表現得並不十分直觀。上圖表明,從南宋後期到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這段時間內,溫度只是下降了大約1度左右。
1度就讓大明毀滅了。這充分說了溫度的微小變化,則會引起意想不到的變化。
氣候從來都不是與溫度相對應的線性關係。20世紀至今,全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6℃,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凍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如果全球溫度升高1℃,非洲大陸冰雪便會蕩然無存,北極熊將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如果升高6℃,人類將會從地球上消失。
這是十分可怕的。
關於氣候,人們依舊無法把握其內在的邏輯。在氣候面前,人類依舊渺小。微小的幾度的變化,對於地球來說就是不易察覺的心跳加速,但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決定生死存亡的歷史大事件。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未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