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號”火星車的機械臂開始進行科考活動

2021年05月12日22:09:02 科學 1036

美國宇航局最新的火星車正在開始研究一個曾經有湖泊的古老火山口的地面,之前幾周,美國宇航局的 "毅力"號火星車一直忙於充當"機智"號火星直升機的通信基站,並記錄該旋翼機的歷史性飛行。但是其本身也一直忙於將其科學儀器安放在Jezero Crater(傑澤羅環形山)的地面岩石上。

“毅力號”火星車的機械臂開始進行科考活動 - 天天要聞

“毅力號”火星車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建立一條時間線,說明那裡的古湖何時形成,何時乾涸,以及沉積物何時開始堆積在很久以前在火山口形成的三角洲。了解這條時間線應該有助於確定岩石樣本的日期,甚至這些樣本可能保存有古代微生物的記錄。

漫遊者機械臂末端的一台名為Watson的相機對這些岩石進行了詳細拍攝。組成漫遊車 "頭部"的Mastcam-Z成像器的一對可變焦相機也對地形進行了勘察。一台名為SuperCam的激光儀器對一些岩石進行了掃描,以檢測其化學成分。這些儀器和其他儀器使科學家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傑澤羅環形山,並對他們可能想要更深入研究的區域進行定位。

科學家想要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岩石是沉積岩(如砂岩)還是火成岩(由火山活動形成)。每種類型的岩石都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一些沉積岩--在有水的情況下由沙子、淤泥和粘土等岩石和礦物碎片形成--更適合於保存生物特徵,或過去生命的跡象。另一方面,火成岩是更精確的地質時鐘,使科學家能夠創建一個地區如何形成的精確時間表。

“毅力號”火星車的機械臂開始進行科考活動 - 天天要聞

一個複雜的因素是,毅力號周圍的岩石隨着時間的推移被風侵蝕,並被更年輕的沙子和灰塵覆蓋。在地球上,地質學家可能會跋涉到野外,將岩石樣本打開,以更好地了解其起源。但在火星上想做到這樣就非常困難,

雖然毅力號沒有岩石錘,但它有其他方法來窺視穿越千年的灰塵。當科學家們發現一個特別誘人的樣本時,他們可以伸出漫遊車的手臂,用一個研磨器來磨平岩石的表面,揭示其內部結構和組成。一旦他們完成了這些工作,該團隊就會使用名為PIXL(X射線岩石化學行星儀器)和SHERLOC(用拉曼和發光技術掃描宜居環境的有機物和化學品)的手臂儀器來收集更詳細的化學和礦物學信息。

“毅力號”火星車的機械臂開始進行科考活動 - 天天要聞

團隊最終可以用漫遊者手臂上的鑽頭收集到更好的樣本。最好的樣本將被儲存在特殊的管子里,並存放在發回地球表面的樣本庫中,以便最終返回地球。

毅力號在火星上任務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天體生物學,包括尋找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跡象。該探測器將描述該星球的地質和過去的氣候特徵,為人類探索紅色星球鋪平道路,並成為第一個收集和儲存火星岩石和再生石(碎石和灰塵)的任務。

隨後的NASA任務將與ESA(歐洲航天局)合作,向火星發送航天器,從火星表面收集這些密封樣本,並將其送回地球進行深入分析。

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為美國宇航局管理的JPL建造並管理毅力號探測器的運作。

“毅力號”火星車的機械臂開始進行科考活動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下) - 天天要聞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下)

04時間真的在“流動”嗎?我們每天都在和“時間”打交道,但從科學角度看,時間可能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概念之一。我們覺得時間像一條線,從過去流向未來,我們站在中間的“現在”,隨着時間的流動不斷前進。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上) - 天天要聞

宇宙6大未解之謎,可能人類永遠找不到答案(上)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科學的力量一次次改寫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哥白尼提出“太陽不是宇宙中心”,到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從愛因斯坦彎曲了時空的結構,到薛定諤在貓的命運中揭示量子的不確定性——每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曾讓人類視野擴展了一大步。
5000多款產品亮相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 - 天天要聞

5000多款產品亮相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

以“步入低空經濟新時代”為主題的2025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23日在深圳開幕。同期舉行的國際低空經濟與無人系統博覽會及第十屆深圳國際無人機展覽會吸引了國內外825家企業,攜5000多款無人機系統裝備產品進行現場展示。5月23日,參會者了解一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航天飛機 - 天天要聞

國外空天公司開始銷售極光亞軌道航天飛機

5 月 22 日,國外航空航天公司宣布,它已開始接受可在亞軌道飛行中運載小型有效載荷的“極光”(Aurora)太空無人航天飛機的訂單。 該飛機可攜帶6公斤有效載荷,飛行高度可達100公里。....
中國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台上線 - 天天要聞

中國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台上線

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打造的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平台正式上線,這是中國首個以熱帶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數字平台,讓西雙版納超1.5萬種物種數據“有跡可循”。作者:孫敏、胡攀、張楠、楊林凱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