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你最熟悉的五種感知吧: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這些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感知聯手為你創造了一個全方位的高清虛擬現實世界,展示着外界傳遞給你的信息。
你不信?看了這章就知道了。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光線、聲音、氣味、觸摸等等。這些信息都必須通過大腦的分析,才能為你我所用。正是因為大腦,我們才能夠感受、理解身邊的世界,並對環境產生合理的反應。
我一直在思考,既然大腦對於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為什麼在人類社會中,對它鮮有提及呢?為什麼大家對大腦並不是很“在意”呢?
開始學習神經科學之後,我才恍然大悟。人類對大腦所缺失的應有的“在意”並非是一個缺陷,恰好相反,這正是一條細細想來都覺的恐怖的線索——我們都,深深地,被一直所相信的“現實”困在裡面了。大腦展現給我們的這個“現實”太真實、太無瑕了,讓人很難意識到,實際上,我們一直都被困於其中。
你怎麼知道你看到的紅色就是紅色呢?你我看到的紅色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我們會給紅色賦予各種各樣的意義?我看到的純色,可能並不單純,但因為經過大腦的分析,讓我只能看到它純色的形態。而我們也只是在用一種互相能夠理解的言語在進行思考和溝通。
其實,眼見不一定為實。你所聽到的聲音也僅是聲音的一小部分而已;你所聞到的榴槤味可能和其他人聞到的並不一樣;換一個杯子,就能讓你覺得咖啡變了味道;你以為花椒的麻是一種味覺,但它實際上是一種震顫……
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能確切地分清真實和虛幻。兩千年後的我們,真的能說已經能夠分清真實與虛幻了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有個非常有名的寓言,叫洞穴。講的是有一群囚犯從小就被關在一個洞穴里,脖頸和手腳都綁在柱子上,不能走動、不能轉頭,只能往前看着投射到洞口牆壁上的影子。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只能看到那些影子,便深深相信這些影子便是“真實的世界”。而當有人掙脫枷鎖,走出洞口時,才發現以前看到的不過是虛影罷了。雖然這個寓言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在這裡,真是個絕妙的隱喻。
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記得的、感受的,都是大腦呈現給你的。當你質疑它時,你會尋求別人的肯定。你拿着一朵花問我,是紅色的嗎?我回答是的。你長出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但你忘了,我的大腦和你的大腦也沒什麼區別啊!
你我其實就是被綁在洞穴里的人,大腦呈現給我們的世界就是牆壁上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