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得膽囊炎?原來膽囊炎是這樣來的,現在知道還不算太遲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膽囊炎這幾年越來越多被提起,不是因為這個病有多新,而是越來越多的人,身體條件在慢慢靠近它。

醫院的外科門診常常遇到這樣的人:右上腹疼,吃完飯更明顯,有時候疼得出汗、噁心,做個B超,一查膽囊壁變厚、裡面有結石,醫生說是膽囊炎。

很多人一聽到“炎”,第一反應是感染,想着是不是吃了不幹凈的東西,又或者是不是感冒引起的。其實搞錯方向了。

膽囊是幹什麼的?它就是個囤膽汁的小儲藏袋。膽汁從肝臟製造出來先儲存在膽囊里,等到吃飯的時候,特別是吃油多的時候,膽囊收縮,把膽汁排到腸道,幫助乳化脂肪。

膽汁成分頗為複雜,其中包含膽鹽、膽固醇、磷脂、色素,亦有若干微量離子。

這種結構是非常講究比例的,一旦比例不對,膽汁就容易變稠、沉澱,甚至形成結晶。這個過程一旦發生,膽囊壁就開始受到刺激,久而久之,就會發炎。

很多人以為得膽囊炎是吃得太油,其實問題不是“油多”,而是“節律亂”。膽囊最怕的不是吃,而是餓着不吃。

長期飲食不規律,尤其是不吃早餐者,膽囊會長時間處於“憋膽汁”狀態。膽汁越積越多,無法排出,濃縮度增高,其成分便易於沉澱。

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研究顯示,長期早餐空腹超過4小時者,膽汁中膽固醇濃度較規律飲食者高出約23%,膽固醇結晶形成率提升32%。

而這些沉積物不一定非得形成結石才有問題,它們本身就對膽囊壁有刺激。膽囊內壁是一種非常敏感的黏膜組織,當膽汁里的鈣鹽或膽固醇晶體附着在黏膜上,會導致微小的炎性反應,這種反應不是突發,是慢慢加重的。

一開始是膽囊壁輕度變厚,繼續發展就是慢性膽囊炎,再嚴重就可能變成萎縮性膽囊,甚至膽囊癌前病變。

這裡有個很多人沒注意的點——吃飯不是膽囊的負擔,是膽囊的放鬆。只有進食,膽囊才收縮,膽汁才排出,這種排出是“清洗膽囊”的過程。

很多人天天怕吃油,飲食清淡到幾乎無脂,結果膽囊長期“閑置”,反而讓膽汁在裡面結晶。醫生經常說,適量油脂能刺激膽囊收縮,對膽囊其實是好事,但說的人多了,理解的人還是不夠多。

再講得深一點,膽囊的排空動作其實是由一種叫“膽囊收縮素”的激素控制的,這個激素由小腸分泌,食物到達小腸後,特別是脂肪和蛋白質,就會刺激它分泌,膽囊接到信號才會動。

所以不吃東西、不吃含脂肪食物,等於不給膽囊發信號,它長期不動,膽汁濃度越來越高。這種“沉默式負擔”最容易被忽視,卻是膽囊炎最常見的起因。

再講講膽囊炎和睡眠的關係。很多人不覺得兩者有關聯,但研究證實,膽囊的排空也受神經系統控制,尤其是自主神經。

交感神經興奮時,膽囊收縮功能會下降。長期熬夜、焦慮、精神緊張的人,交感神經長期處於激活狀態,膽囊本該排空的時機被錯過,膽汁就容易堆積。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夜班族膽結石發生率明顯高於日班族。2021年一項涵蓋近萬人群的橫斷面調查顯示,每周熬夜超過3次的人群中,膽囊結石檢出率為13.2%,而規律睡眠者僅為6.5%。

還有一種特別值得警惕的情況是“節食性膽囊炎”。很多中年人突然減肥,不吃晚飯,低碳低脂食譜一搞就幾個星期,膽囊幾乎不收縮。

前期可能沒感覺,過了一個月,右上腹開始隱痛、打嗝、反酸,這時候再去查,膽囊已經開始結晶,或者壁明顯變厚。

國外研究早就警告過:快速減重者膽結石發生率比正常減重者高出38%,而這些人往往以為自己在養生。

講這麼多,其實膽囊炎背後更重要的是一個信號——身體對節律紊亂的代謝反應。

當一個人每天吃飯時間不固定、食物結構變化大、情緒長期緊張,這些因素加起來,會讓肝膽系統的激素信號出現錯配。

膽囊其實是個很小的器官,但它背後的代謝邏輯是全身性的,跟胰島素、瘦素、腎上腺素都有關聯。

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可以靠抗生素、止痛藥或者手術處理,但慢性膽囊炎真正要管住的,是日常生活的系統修復。

不只是飲食要規律,睡眠、運動、情緒、水分攝入都得配合好。特別是水分,很多人不喝水,以為肝臟能自行處理代謝廢物,實際上肝臟代謝的膽汁成分需要水分來維持液體狀態,水不夠,膽汁濃度就變黏,變黏就容易沉澱。這不是喝水排毒這種說法的問題,而是代謝邏輯的問題。

有個被忽視的點是,長期服藥的人更容易得膽囊炎。特別是長期服用降脂葯、激素類藥物、某些抗抑鬱葯的,容易影響膽汁成分或膽囊神經調節,藥物說明書上寫得清楚,但很多人從來不讀。

美國FDA藥物數據分析指出,他汀類藥物用戶中膽結石並發率高於非使用者約12%,而這部分人群中超過六成都沒有被告知相關風險。

還有人習慣性飯後躺着,也是個風險點。飯後平躺會影響膽囊和十二指腸之間的引流角度,膽汁排出受阻,容易返流回膽囊。

長期反覆這種動作,膽囊壁會產生輕度炎症,時間長了會鈣化,形成所謂“瓷化膽囊”,而這個病變是膽囊癌的高危背景病之一。醫生常說“飯後百步走”並不只是養生,而是維持膽囊排空的物理輔助方式。

很多人只重視膽結石,其實膽囊炎才是慢性病發展的根。結石可以不發炎,炎症卻可以沒有結石而持續存在。

諸多無石性膽囊炎在早期難以被B超檢測出來,往往直至癥狀顯現才會被發覺。

研究顯示,約有30%的慢性膽囊炎患者在首次體檢時無膽結石,病灶集中在黏膜層,靠常規影像檢查無法識別。這種“隱性炎症”是更大的麻煩,容易誤診為胃病、腸炎、功能紊亂。

到這裡,有人開始關心,那是不是早切早安心?只要膽囊出問題,就乾脆做掉,免得反覆。這話聽着爽,但醫生一般不建議輕易動刀。

膽囊一旦摘除,膽汁就直接流入腸道,沒有儲藏和調節功能,會導致脂肪消化不良、腸道菌群紊亂、腹瀉等問題。特別是吃油脂偏多或喜歡冷熱交替飲食的人,術後反應會更明顯。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姚禮.膽囊炎的癥狀究竟是如何引起的[J].人人健康,2023,(2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