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艾灸,養正氣!這些常見病,可以試試艾灸這幾個穴位

艾灸是通過燃燒艾葉或製成的艾條,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熱刺激,是中醫簡單易行的養生保健方法之一,具有溫陽補虛、溫通經絡等作用,因其療效確切,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


堅持艾灸可以明顯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對亞健康具有非常好的調理作用。來看看生活中,如何正確使用艾灸以達到調理身體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用好艾灸保康健


1. 艾灸預防感冒


艾灸通過溫熱和艾絨藥理作用,刺激有關穴位,增強肺功能,提高機體抗禦外邪的能力,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治療時多選用風門、肺俞、大椎、合谷足三里、膻中穴。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足三里、風門穴,每個穴位每次灸10-20分鐘,以局部紅熱舒適為度,每天或隔天灸1次。在流感好發季節灸之能預防流感。如感冒初起,每天灸1-2次,每個穴位灸20分鐘,能消除或減輕感冒癥狀。



2. 健脾益胃灸中脘


中脘穴位於胃的中部,它佔據了胃的主體部位,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刺激中脘穴後,胃的蠕動會逐漸增強。在此部位艾灸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灸法:手持燃着的艾條,在施灸穴位的上方約3厘米的高度,以橢圓形做速度適宜的反覆迴旋灸,使局部3厘米範圍內的皮膚溫熱而不灼痛,常規灸治10~20分鐘。


3. 補氣養血三陰交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的穴位。常灸三陰交穴施灸有調和氣血的功用,還可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


灸法:手持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皮膚的上方3厘米處,如鳥雀啄食一樣做一上一下的活動熏灸,不固定於一定的高度,常規灸治5~10分鐘。


4. 頸椎病灸風池


當頸肩酸痛出現時,除了按摩還可以艾灸風池穴。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功擅活血通經、祛風通絡,艾灸此穴能夠溫經通脈,振奮陽氣。


灸法:可用單眼灸盒或隨身灸,每次15~20分鐘。7~10日為一個療程,中間間隔2~3天,女性朋友經期停用。


艾灸雖好,但別亂用


禁灸部位


人體的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以及乳頭、陰部、睾丸、妊娠期女性的腰骶部不要施灸,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顏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避免化膿、潰爛後不易癒合。


禁灸病證


凡屬發熱性疾病而見脈搏跳動較快者一般不宜施灸。


患某些傳染病或高熱、昏迷驚厥期間,以及身體極度衰竭出現形銷骨立等表現時亦不宜施灸。


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情緒不穩忌灸,女性經期慎灸,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判斷。


操作注意事項


注意安全,防燙防火


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艾條灸要勤刮灰,避免灰多後掉在皮膚上。


施灸結束後,必須將燃着的艾條、艾炷熄滅,以防復燃而發生火災。


灸後起泡,防止感染


施灸後穴位局部皮膚常出現紅暈,並有灼熱感,一般無需處理,經數小時後即可消退。


若因施灸不當,局部皮膚燙傷可能起泡,輕者不必處理,數日後可自行吸收,結痂而愈。


如果灸後皮膚水泡較大,一定不要挑破,若已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或到醫院處理。


特約審稿:李誼深

中醫針灸學副主任醫師,現任官渡區李誼深名中醫工作室導師及負責人,雲南省針灸學會理事,雲南省首屆國家級名中醫管遵惠主任醫師的學術繼承人,管氏針灸學術流派第五代弟子。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7年被授予“雲南省先進工作者”,2019年被評選為“昆明市金牌工人”。擅長針、葯、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社區常見病如頸、腰、背軟組織疼痛及中醫美容、中醫養生保健等多個專科均有獨到的治療經驗。

擅長:疼痛門診,慢性病康復治療,脊源性疾病診治,中醫整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