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分寒熱溫涼,功效各異。一杯茶能否養生,關鍵在於“對症下茶”。這種因人制宜的理念,正是中醫養生的精髓所在。
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類,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不同的體質,對茶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平和質
百搭體質氣血和,四季皆宜順時飲
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且抗病能力強者,多為平和質,各類茶飲皆可適量飲用,只需順應季節調整即可。春飲花茶疏肝解郁,夏飲綠茶清熱消暑,秋飲青茶潤燥生津,冬飲紅茶溫補祛寒。
陽虛質
畏寒怕冷手腳涼,中藥溫茶暖全身
常年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夜尿多,易腹瀉者多為陽虛質,宜選全發酵茶,如熟普洱、黑茶等可藉助茶的溫性,祛散體內的陰寒。可以在茶中添加適量生薑片、桂圓、紅糖等食材來調製茶飲,進一步增強茶的溫性。
陰虛質
口乾心煩火氣大,青茶白茶能滋陰
總是感到口燥咽干,手足心熱,失眠多夢大便乾燥者,多為陰虛質。白茶(如白毫銀針)和輕發酵青茶(清香型鐵觀音)是這類人群的首選。但應注意避免飲用濃茶,以免導致睡眠不安,加重陰虛。
痰濕質
大腹便便油膩多,消脂化濁靠青茶
腹部鬆軟肥胖,面部多油,口中黏膩,嗜睡,多為痰濕質,常見於肉食和甜食重度愛好者。可選用經過微發酵的茶,具有較好的利濕化痰功效,如武夷岩茶、鳳凰單叢等青茶。此外,熟普洱有促進消化、降低膽固醇吸收率的作用,也是不錯的選擇,搭配陳皮煮水飲用,效果更佳。但是寒涼性質的綠茶、甘膩助濕的紅茶要慎用,避免濕氣內停。
濕熱質
痘痘口苦小便黃,綠茶白茶來幫忙
面垢油光,口乾、口苦、口臭,小便短黃、總是有長痘煩惱者,多為濕熱質。綠茶(如龍井)和白茶(如壽眉)是天然的“滅火器”,搭配莉花一起沖泡飲用,降火的效果更加顯著。
氣虛質
乏力汗多懶得動,“生”氣茶飲助防病
總是感到容易疲乏,精神不振,且容易出汗、感冒者,多為氣虛質。可以試試在紅茶中添加黃芪,一起沖泡飲用,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血瘀質
膚色晦暗瘀斑顯,痛經寒熱需再辨
膚色晦暗,身上容易長瘀斑,經血中有血塊、痛經,善健忘者,多為血瘀質。應盡量選擇文山包種茶、君山銀針等偏於平性的茶。需注意,血瘀體質者可根據具體癥狀再辨寒熱虛實,如可能為氣盛血瘀、寒凝血瘀、氣滯血瘀。若為氣虛血瘀者,還可在茶中適當加入黃芪、党參等補氣之品,補氣行血,增強茶的調養功效;若是寒凝血瘀者,可在飲茶時添加一些生薑、紫蘇;而對於氣滯血瘀者,可加入玫瑰花、佛手等疏肝理氣之品。
氣鬱質
胸脅脹痛愛嘆氣,花茶疏肝有妙方
情感比較脆弱,伴有胸脅脹痛,總愛嘆氣,敏感多疑者,易髮乳腺增生等疾病,多為氣鬱質。適合飲用如祁門紅茶,配以玫瑰花、陳皮等疏肝行氣。
另有特稟質人群,即過敏體質者,飲茶需謹慎,宜淺嘗輒止。
雖然合理飲茶會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但是也有不適宜飲茶的人群,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判斷。
孕婦、哺乳期婦女:茶葉中的鞣酸會妨礙鐵的吸收,茶葉中的咖啡因可能增加妊娠風險。
便秘、消化道潰瘍患者: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會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功能;茶葉中的茶鹼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
貧血、缺鈣或骨折者:茶多酚會阻礙對鐵和鈣的吸收。
失眠、房顫或室速患者:咖啡因會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加重失眠和心動過速。、
來源:中國健康養生雜誌
內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