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常州5月23日電 (唐娟 李祉萱 馮凱)AI“數字人”24小時導診,手術記錄幾十秒自動生成……當這些醫療AI技術加速落地時,一場關於“AI醫生”發展趨勢的探討在江蘇常州展開。23日,第二屆醫療大模型(LaMMs)專題研討會開幕,吸引了眾多醫療管理者、臨床專家與AI科學家,共探醫療大模型技術如何推動診療智能化轉型。

一台搭載醫療大模型的“AI數字人”正在與患者對話。王揚攝
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台搭載醫療大模型的“AI數字人”通過與患者的多輪智能問診,精準匹配挂號科室,解決了患者“不知掛哪科”的難題。診室內,醫生佩戴的“智能麥克風”正將醫患對話實時轉化為結構化電子病歷,後台大模型自動提取關鍵信息,生成規範的病歷草稿。據測算,這項“診間智錄”技術可節省醫生50%的文書時間,讓問診更聚焦於病情分析。
常州一院院長周軍介紹,該院從導診、檢查到住院護理,已實現全流程智能化升級:無人機通過5G-A低空醫療航線,僅需7分鐘即可將基層醫院的檢驗樣本送至院本部,效率較傳統運輸提升3倍;在手術室,AI大模型可自動生成手術記錄,避免醫生因多台手術連軸轉而遺漏關鍵信息;住院部配備的智能床墊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異常立即報警,護士通過智能手錶即可接收呼叫並遠程溝通。
“AI技術正在重塑醫療服務模式,但成為‘持證行醫的AI醫生’仍有很多路要走。”周軍強調,“當前AI只能輔助診斷,醫生需學會精調大模型,結合臨床經驗優化算法,才能讓技術真正‘聽懂’醫療需求。”
這一觀點得到多位專家呼應。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毛群安指出,醫療AI的核心是“人機協同”,而非替代醫生,“大模型需通過海量數據訓練,但醫療數據的隱私性、複雜性遠超其他領域,如何合規使用仍是瓶頸”。
全診醫學創始人薛翀表示:“不同模型在數據積累、場景適配性上各具優勢,醫院需根據需求‘量體裁衣’。”然而,技術落地仍面臨多重挑戰,模型與臨床需求脫節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會議期間,“醫療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王揚攝
儘管前路漫漫,與會者仍對醫療AI充滿期待。常州一院黨委書記華飛表示,常州一院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AI覆蓋全院80%的診療流程。“AI不會淘汰醫生,但會用AI的醫生可能淘汰不會用的醫生。”專家們一致認為,AI醫生的“持證”之路需攻克技術、倫理、法律三重關卡。而當下,讓醫生掌握大模型精調能力,推動人機深度融合,或是邁向智慧醫療的關鍵一步。
會議期間,常州一院與常州大學、全診醫學共建的“醫療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將聚焦技術研發與臨床轉化,目標成為國內醫療AI的“創新引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