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劉明輝
2025年五一假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急診監護室內,監護儀的提示音在假日的空氣里交織成一張密網,呼吸機報警的紅光閃爍在護士孫健的臉上,她俯身為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調整呼吸機管路,動作輕柔卻利落,這是她職業生涯第31個年頭了,這樣的場景似乎天天呈現。

1994年,剛剛畢業的孫健踏入湘雅二醫院急診科。彼時的急診科,設備簡單,病種複雜,僅有幾間診室和臨時床位,初入職場的她,面對醉酒患者的暴力,面對病情緊急的患者家屬的聲聲催促,面對同時進行的心臟驟停的搶救,迅速成長,在忙碌混亂中創造出秩序。她推着搶救車沖向血壓下降的3床前,右手已經撥通了醫生值班室的電話,摸到了輸液器開關的左手迅速調好了輸液速度。
比起普通病房平靜的夜晚,急診科的晚夜班隨時隨地都有突髮狀況,她就是在這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夜晚里為患者保駕護航。在簡易的急診室,她用彩色膠布區分急救藥品的優先級,通過視覺信號直觀地建立搶救藥物的“條件反射式”認知,在當時的條件下,使得搶救時藥物定位準確率大大提升。
31年時光,孫健陪伴着急診科成長。在急診科監護室,年輕的醫護間傳着特殊的暗號“搞不定找孫老師”。除了是急診監護室的統籌全局的“定海神針”,她也是大家的“孫媽媽”。面對年輕護士,她帶教強調“手要穩,心要軟,技術可以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提升,但對生命的敬畏感需要內心沉澱。”一名輪科護士在日記中寫道:“孫老師教會我,在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的同時,還有感知患者和家屬的心理溫度。”
她的手機里存着上百位“孩子”的號碼,她下班除了接到科室里打來的緊急工作電話外,午夜仍常收到職業困惑諮詢,她總是重複同一句話:“可以回急診科看看那面掛鐘,它教我們既要追趕時間,也要懂得何時該停下來焐熱人心。”
31年,10餘萬次搶救,她工牌上的照片已褪色,但她堅持的心始終明亮。問及堅守的動力,她翻開一本泛黃的護理日記,泛黃的紙頁上寫着:“今天救回食物中毒的小女孩,她說‘姐姐的手像媽媽’,此時我領悟了護士的手是用來傳遞溫暖和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