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技高度發達,這也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人們為了追求舒適生活,很多人現在已經遠離了自然環境,生活在舒適的人工環境之中,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風不吹,雨不淋,日不曬,夜不露,我們完全擺脫了自然的束縛,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對於健康而言,這些並不都是福音,西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說 “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而這些都是自然的東西。物種基因研究表明,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8.7%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基因絕大部分和動物是相同的,而動物的本性就是親自然的。如果將動物進行人工餵養,就只能作為觀賞和食用,而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人們生活在自然之中,只有學會適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健康長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人類乃至生物界生存演化的基本規則,這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後形成的生存演化的觀念。自1831年起,達爾文在長達五年的環球探險旅行中,觀察到一些弱的物種在自然界中消失,而強的物種則會生存下來。人一日不能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就難以平安度日。人在一天里會有許多不適之處,如飢餓、寒冷、悶熱、疲勞、緊張、興奮、失眠、缺氧以及因環境污染、生態改變而帶來的種種異常感覺。這就需要通過飲食、穿衣、休息、睡眠、營養、運動、服藥乃至改善環境,以求適應。生活規律被打亂,人體內的生物鐘就會受到干擾,各部器官功能就會受到遏制,血液循環、機體代謝、免疫功能等都會表現出失常,進而形成病態。若是長時間違背生活規律,勢必會使健康受損,疾患纏綿。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規律可循,且要持之以恆。飲食有節,勞逸有度,作息有序,順應自然,善於應變,生命則自然處於最佳狀態。
道家強調“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養生觀。戰國時代儒家學者所撰的《易傳》提出“大人與天地合德”的理想,這裡的“德”指本性而言。《管子·心術上》曰:“德者道之舍”,即在中國哲學史上“德”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自然經》說:“德”就是“得於道果”的意思;《太平經》中說:能夠“成濟眾生,令成極道”的就是“德”;唐玄宗在《道德經》御注序中說:“道之在我”就是“德”。道教中又以“道”和“德”作為他們的信仰、行為的總準則,他們要修道,還要積德,所以“道”和“德”同為道教的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天人合德生態自然的養生觀強調天與人關係的和諧共生,天人之間的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不但強調以“天”為中心,而且特彆強調以“人”之行為符合道之“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為原則,才符合道家養生觀的基本要求。在養生活動中強調人對於“天”之道性的尊重和順從。“天性自然,不可欺矣。”是道家天人合德生態自然養生思想的立足點。在人們的養生實踐中,需要人們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的各種規律和變化,順天之“本然”而為之才符合養生的內在之性,實現生態自然養生之根本,與天友好相處,而不是逆天而行之。只有這樣天與人之間才同“道”而“合德”,達到人們養生實踐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終目的,使養生實踐達到“規律性”,實現生態養生的“倫理化”和“自然化”。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發現常坐辦公室的人抵抗能力特別低下,很容易感冒,這類人長期生活在人工環境下,正常的人體之所以可以在氣候變化的時候不病,是因為人體有抵抗能力,現在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中醫稱為“正氣”,負責保護肌表,抵抗外邪的功能叫“衛氣”,衛氣是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衛氣”的根源是腎氣,所以,容易感冒反應的是衛氣虛弱,衛氣虛弱的根源是腎氣虛弱。可見長期生活在人工環境下會損傷腎氣。大家可能會奇怪,人工環境是四季如春的,多麼的舒適呀!怎麼在舒適的環境下還會傷腎呢?
首先是因為“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陽氣運動規律和自然界的陽氣運動規律是同步的。春天的溫暖有利於陽氣的生,夏天的炎熱有利於陽氣的長,秋天的涼爽有利於陽氣的收,冬天的寒冷有利於陽氣的藏。如果四季都是春天,陽氣就只有生,沒有長、收、藏,整個生命過程沒有完成,大家想一想,只有春天,莊稼能有收成嗎?在我們家鄉有一句俗話叫“不冷不熱,五穀不得”。對人體而言,沒有夏天的炎熱,陽氣的功能不能充分的發揮;沒有寒冷的冬天,陽氣藏的不夠嚴實,陽氣藏的目的就是要使陽氣不外泄,得到補充。陽氣藏哪裡呢?藏在腎,因為腎是主藏的,陽氣沒有藏住,不僅沒有得到補充,反而外泄,當然就會虛弱。顯然,四季如春的人工環境並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其次是人身的抵抗能力是要經過不斷的適應,不斷的煅煉才能提升與加強的。這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人體的功能和器官,如果不用就萎縮,這是生物學原理。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所以大多數人的右手要比左手有力,靈活。比如說,在和平環境下,長期不打仗,部隊的戰鬥力就減退,一旦遇到戰爭就會打敗仗。長期生活在四季如春的人工環境下,人體的衛氣得不到煅煉,所以就會變得虛弱,而衛氣的虛弱,其實是腎氣虛弱的表現。現在很多人,特別是愛美的女生,不願意到戶外運動,不願意曬太陽,怕把皮膚晒黑了。這些人比較容易缺鈣,比較容易骨質疏鬆,因為進行戶外運動以及接受適量的日光照射 ,有利於鈣的吸收。缺鈣和骨質疏鬆是腎的問題,因為腎主骨。
養生不能遠離自然,而要學會主動適應自然,適應自然界的暑、熱、溫、寒,適應自然界的風、雲、雨、雪。人體活動受自然法則制約,基於順應了斗轉星移的自然界運行規律,於是,人類才逐漸探索、了解、熟悉並適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性。古籍《內經·生氣通天論》記述:“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降,日西氣已虛,氣門乃閉。”這是符合現代人體生物鐘節律的。人體的重要生理指標、生化參數、代謝水平以及精神狀態等,都是隨着日夜推移而變化的。人體為了適應一天24小時的變化,而自行調適體內的生理功能,並循着周期運行時間節律和諧運動,於是產生良性效應,有益於身心保健。元代道教養生學家丘處機撰《攝生消息論》告誡人們,按照四季節氣變化,調適自身起居衣食,尋求人的安然生息。這同樣是使人設法適應自然環境的做法。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習慣了呆在空調房內,一進入自然環境之中反而不適應了,這對人體的健康來說確實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