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體育與健康》教材裝入孩子們的書包,健康教育作為獨立的課程內容,與每一位小學和初中學生“面對面”。自去年秋季學期,健康教育被正式納入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來,這一關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改革,已在全國範圍全面實行。
經過一個學期的初探,新課標落地成效如何?結合前期跟蹤觀察和調研結果,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的上海體育大學教授陳佩傑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健康教育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進入學校課堂教材,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里程碑事件。但還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教師力量、教學方式和育人成效方面的跟進,讓改革見實效見長效。”

築牢身心健康根基
體育與健康教育,是實現兒童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重新修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健康教育不再像過往那樣分散且強調與運動相關的內容,而是以獨立課程內容的形式,成為五大板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個板塊之一。
根據新課標,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從一年級至九年級共設116課時,涵蓋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預防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五個領域的內容,構建起五維一體的健康教育新體系。學生教科書以呈現健康教育、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等方面的內容為主,按年級編寫,每個年級一冊。新課標同時強調,每學期要安排專門的課時來保證健康教育的教學,使內容更加系統和完整。
“青少年健康教育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乎億萬家庭的福祉,是每一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根基。”陳佩傑表示,應始終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落實課標作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健康意識、健康素養、健康行為是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則是獲得、養成這些的基本途徑。通過有計劃地開展學校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意識與公共衛生意識,使他們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進而自覺採納和保持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為終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補強師資力量短板
健康教育成為“標配”,改變了傳統體育課“重運動技能、輕健康知識”的局限,也使得體育課的“升級”勢在必行。作為決定教學質量的核心,師資力量無疑是“升級”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從整體來看,儘管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經過數十年的探索與發展,但我國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此前的職前教育體系尚未充分重視健康教育的培養,出自該體系的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的意識、素養與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職後教育體系培訓也還未有效聚焦和提升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能力。”在陳佩傑看來,補強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短板,應從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兩方面同時推進。而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章節,已明確提出要“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內容”。
面對時代對體育教師健康教育專業素養的要求,作為培養體育教師的主力軍,專業院校(體育類院校及師範類高校)首先應更加重視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健康教育知識、技能和教學實踐的培養。
“第一是要明確專業定位,豐富職前體育教師的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複合型教師為目標,增加健康教育類課程的學分和比重。同時應重視實踐環節,構建以健康教育能力發展為中心的教學實踐模式,積極與衛生保健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以提高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質量。”對於體育教師職前教育的改革,陳佩傑提出自己的建議,“從長遠來看,專業院校應對接學校健康教育的人才需求,積極開展相關的雙學位教育,體育專業的學生通過修讀運動公共健康專業,獲得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資質的雙認證,條件欠缺的學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也可通過微專業形式習得更多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跨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學生綜合素養,這些將成為今後提升體育教師職前教育質量的有效路徑。”

探索AI賦能模式
在更新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推動教學創新同樣是有效落實新課標的“必答題”。置身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促進教育變革已成為必然趨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提到,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
“學生健康教育方面,人工智能可應用於心理健康的監測、測評、預警、諮詢及干預環節。身體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具備運動行為追蹤、個性化運動方案與飲食管理、健康檔案記錄等功能。結合可穿戴設備與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能顯著提升健康教育的便捷性、趣味性、真實感與個性化。”陳佩傑認為,當前人工智能在促進學生健康教育領域的潛力仍有待充分挖掘,值得更多探索和實踐。
對此,他列舉多個具體方向,希望能在未來的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得到普及和應用,如重視累積學生身心健康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大型健康監測與預警模型,為每位學生定製個性化健康檔案,以實現健康問題的早期發現與干預;融合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及虛擬現實技術,設計學生健康教育的混合式學習課程與數字教材;構建校園智能化硬件設施,通過智能課桌以調節學生坐姿、智能對話系統輔助心理干預、AI手語翻譯系統輔助聽障兒童學習等,以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原標題:《健康教育成標配,體育課“升級”勢在必行》
欄目主編:沈雷 文字編輯:陳海翔 題圖來源:CFP 圖片來源:CFP、上體
來源:作者:文匯報 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