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2025年03月24日15:42:14 健康 1642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直腸癌的惡性程度被很多人低估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它並不是慢慢拖着拖着才惡變的那種,而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迅速惡化,從診斷到死亡不足5個月的病例並不罕見。

尤其是一些發現時就處在晚期的患者,連治療窗口都沒有,直接進入肝轉移、肺轉移的階段,手術無法根治,化療耐藥性強,預後極差。

這個癌種的位置決定了它早期極易和痔瘡、腸炎混淆,癥狀不典型,不容易引起重視。

身體其實在早期是會釋放信號的,只是多數人對這些“求救”表現不敏感,常常當成小毛病,或者靠止痛藥、消炎藥糊弄過去。

等真的查出問題時,癌細胞已經不再局限在直腸局部,連淋巴結、盆腔、甚至遠端器官都被波及。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這個病變的速度之快,根本不給人反應的時間。一旦超過直腸固有肌層並穿透漿膜層,局部侵犯就很難逆轉。

排便次數突然改變,是一個相當高危的信號。

不是飲食問題,也不是氣候改變,而是在平時飲食、作息沒變的情況下,排便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到三次,甚至更多,而且大便質地不穩定,時而乾結,時而稀軟。

這種波動很大程度上不是腸道菌群的問題,而是腫瘤在直腸腔內造成了刺激,導致局部蠕動紊亂。它不僅改變節律,還會造成排便不盡感,大便總感覺拉不幹凈,肛門部位像有什麼堵着。

便血是另一個非常危險但被頻繁忽略的信號。尤其是鮮紅色血便,多數人會說是痔瘡,其實痔瘡的出血位置更靠外,通常是滴血、擦紙明顯。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而直腸癌的出血常常是和大便混合,顏色偏暗紅或者鮮紅但量少,不疼卻反覆。

大便帶黏液血的情況尤其需要警惕,這種表現多提示腸道存在慢性潰瘍或者新生物。黏液是腸道分泌保護層,一旦出現過量,說明腸道在防禦某種異常刺激。

肛門墜脹、腹部持續不適感也非常具有提示意義。這種感覺不是疼痛,而是一種鈍鈍的、下沉感,有時候還伴隨腰背酸脹。

直腸位於盆腔後壁,其位置決定了它一旦出現佔位,就容易壓迫盆腔神經,引起不定位的牽拉感。

有些人覺得自己“可能上火了”或者“腸子受涼”,用了各種消炎藥都沒好轉,這種“莫名其妙”的不適持續超過兩周,就不能再拖。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部分病例甚至表現為小便頻繁、夜尿增多,這是因為腫瘤生長方向靠近膀胱後壁,形成壓迫。

這類癥狀極容易與泌尿系統疾病混淆,如果醫生問診不到位,患者也不會主動聯想到直腸癌。

體重明顯下降是直腸癌發展階段的常見特徵。這個不是刻意減肥,而是在正常飲食下體重逐月下降,伴隨疲勞、乏力、睡眠質量下降、飯量變少。

有些人以為是工作壓力大,結果其實是腫瘤在消耗身體營養。

癌細胞代謝活躍,奪走了大量葡萄糖、脂肪,造成能量負平衡,同時分泌炎症因子,抑制正常食慾中樞,這種“吃不下+瘦得快”的組合是癌症常見表現。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表現是持續性貧血。不是一天兩天的疲勞,而是長期處於輕度至中度貧血狀態,血紅蛋白長期維持在100g/L以下,而且合併MCV偏高。

這種貧血多數和慢性失血、吸收不良有關,而直腸腫瘤長期滲血、小量失血,是最常見原因之一。

慢性失血導致鐵儲備耗盡,血細胞生成能力下降,結果表現為“隱匿型貧血”,很多人直到查血才知道自己貧血了。

這種狀態對腫瘤免疫是負面的。貧血會導致氧運輸能力下降,免疫細胞活性減弱,抗腫瘤反應能力下降,讓癌細胞更容易擴散。

長期貧血還會影響患者術後恢復、放療耐受性,是整體預後的負擔因素。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臨床上,腫瘤相關貧血作為治療目標已經被越來越重視,不單是“治癌”,也要讓身體有能力對抗它。

一旦直腸癌發展到晚期,腫瘤體積擴大、淋巴結轉移、遠處器官受累,病情控制變得非常困難。

有些人查出來就是肝轉移,說明癌細胞已經通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在短時間內形成多髮結節,無法手術。

更糟糕的是,這類轉移常常是“靜悄悄”的,患者本身無肝區不適,等到出現黃疸、腹水時已經是終末期。

晚期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平均生存時間不足6個月,而一旦合併KRAS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療效也非常差。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這類癌症的治療不是靠“救回來”,而是靠“早干預”。直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腸鏡+病理明確診斷並提前發現癌前病變的癌種。

只要在腺瘤階段發現,90%以上通過內鏡下切除就可以阻斷癌變通路。

問題是,很多人怕查、懶得查、不重視,等發現是實體瘤了才肯去做檢查,這時候病灶已大、黏膜層穿透、手術風險高,生存率一下子掉下去。

如果一個人排便習慣變化、大便形狀變細、體重下降、偶有肛門墜脹,

但腸鏡檢查沒發現明顯腫瘤,病理結果提示低度異型增生,這種情況風險高不高?到底應不應該當成癌前病變來處理?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要看具體情況。低度異型增生代表的是細胞形態輕微異常,結構上尚未破壞腺體排列,理論上屬於良性改變,但它的存在說明局部黏膜細胞已經發生了應激性重塑,是不穩定的病理狀態。

尤其是在有癥狀的前提下發現異型增生,意味着“病灶正在醞釀”。這種情況下要結合家族史、生活習慣、腸道菌群狀態來評估發展風險。

臨床上低度異型增生可以觀察,但要嚴格隨訪,3~6個月必須複查一次腸鏡,觀察病變區域有沒有擴展、顏色有沒有改變、是否有表面出血或糜爛,

一旦出現進展表現,要立刻切除做全切病理。不建議只靠飲食調整、補品調理就算了,腸道腫瘤的發展節奏快,窗口期短,能處理的時候不處理,往後要處理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拖得久了,連窗口都沒有了。那時候說早知道,已經沒意義。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王也,陳縈晅,房靜遠.早發性結直腸癌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2021,26(02):116-120.

直腸癌:從確診到死亡不足5個月!這些癥狀,都是它的求救信號!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 天天要聞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來源:福州晚報】“四年了,終於找到這怪病‘真兇’!”近日福州市第二總醫院脊柱外科病房裡看着恢復正常的腳踝、腳趾60多歲的程大叔熱淚盈眶4年前,程大叔發現左側腳踝、腳趾無法正常動作,他輾轉多家醫院求治無果。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 天天要聞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無影燈下,腹腔鏡顯示屏清晰呈現患者右腎上腺區3.8厘米的腫物。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醫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清手持操作鉗,在毫米級空間內精準分離血管組織。隨着一枚完整切除的腫瘤被取出,困擾患者鄧先生(化名)十年的高血壓病根被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 天天要聞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智通財經APP獲悉,今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方信息互通與協同,做好醫保數據資源管理,推動醫保領域公共數據資源利用。在確保數據安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探索為創新葯研發提供必要的醫保數據服務。依託全...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 天天要聞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還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醫院停車場收費問題再次引發討論。近期,有網友向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了公立醫院停車場收費太貴的問題,患者反映稱,湖南長沙某附屬醫院停車場一天要收40元,根本沒有考慮住院的病人和家屬要承擔多麼高的停車成本,這是否涉嫌違規收費?醫院是公益性組...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 天天要聞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不靠手撐地,你能輕鬆從坐姿站起來嗎?這個看似簡單“坐下-起立”的動作,已被研究證實與死亡風險相關。AI生成圖一個動作預測未來能否長壽!2025年6月,《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通過簡單的“坐立試驗”評估身體機能,可預測中老年人的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坐立試驗”(SRT)是一項簡單的體能...
誘因不可忽視,高血壓或提高中風風險,做好日常管理很關鍵 - 天天要聞

誘因不可忽視,高血壓或提高中風風險,做好日常管理很關鍵

在每日如陀螺般高速運轉的忙碌生活里,我們被瑣事纏身,無暇他顧,以至於身體悄然發出的那些細微小信號,都被我們輕易地忽略掉了。你是否經常感到頭暈、疲勞,或者有時站起來感覺一陣不穩?很多時候,這些癥狀我們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畢竟生活壓力大、工作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