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tiktok的美國業務似乎瀕臨岌岌可危。然而,一紙聲明又讓事情發生了轉機。tiktok宣布已經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達成協議,雙方正在恢復在美國的相關服務。
(tiktok恢復在美國服務)
tiktok還發聲稱,感謝特朗普做出的必要“澄清和保證”,確保他們不會因為維持tiktok的正常運行而受到懲罰。這背後的含義深遠:特朗普不但沒有一刀切地封禁,而且還願意為tiktok的繼續運營尋找長期解決方案。這是個典型的“拖字訣”?還是某種戰略上的權宜之計?
可以說,特朗普是在一個“人情”和“民意”的夾縫中找到了一個中間點。在他的任期初期,如何處理tiktok問題無疑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畢竟,選擇直接封禁可能會引發廣泛的民眾反感;而不封禁,又可能會讓國內某些政客虎視眈眈。不管怎麼說,這次特朗普顯然選擇了一條相對溫和的路徑。
(特朗普)
在這一場美國社交平台的博弈中,馬斯克以其獨特的方式現身。他明確表示,自己長期以來反對美國禁止tiktok,因為這和美國倡導的言論自由原則相悖。同時,他也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為什麼tiktok可以在美國繼續使用,而x平台卻不能在中國運營?
馬斯克的話語背後,不僅是在為tiktok發聲,隱約也透出一種期待,即希望中國能夠向他的x平台敞開大門。不過這一次,他是否能如願,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馬斯克)
實際上,這場有關tiktok生存問題的波折有着更深層的政治背景。拜登在離任前夕,選擇了放棄即時封禁的決定,將這個燙手山芋甩給了特朗普。這背後考量的,不僅是對國內用戶影響的顧忌,還有對中美關係微妙平衡的拿捏。
從策略上看,拜登確實留下了一個陷阱:他在任內既沒有激怒選民,也避免了對中國企業的立即對抗。而特朗普則要在民意和政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因此,最終特朗普順水推舟選擇了暫緩封禁,這是一種務實而精明的選擇。畢竟,他如果掌控不好,很可能剛上台就失去很多支持。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對於這次風波,中方自然也沒有沉默。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表示,tiktok在美國市場的表現有目共睹,它不僅為美國消費者帶來了娛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她進一步呼籲美方能夠營造公平開放的經營環境,讓各國市場主體能夠在美正常營商。
這一番表態,無疑是希望美方能夠放下成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面對來自中國企業。這其實也是當前中美關係微妙氛圍的一種縮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閉門自守,各國之間需要更加坦誠和友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