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前言】
冬天已經到了,一般這時候會出現兩派人,一派凍得瑟瑟發抖,層層裹緊羽絨服;另一派在冷風中大步流星,單衣薄褲。
但是顛覆我們的常識的是:冬天怕冷的人,免疫力可能比不怕冷的人更強一些。
這是怎麼回事?那些“不怕冷”的人,真的就能無憂過冬嗎?
【怕冷的“警覺性”反而是健康的信號?】
冬天怕冷的人,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身體虛弱,冷風一吹,他們就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好像一離開暖氣房就活不下去似的。
相比之下,那些穿單衣在寒風中悠閑自得的人,怎麼看都更健康,但真相卻是反轉的:怕冷,其實是一種身體在努力保護自己的表現。
怕冷並不意味着體質差,反而可能是免疫系統更敏感的信號,科學家發現,怕冷的人在面對寒冷刺激時,身體會迅速調整狀態。
比如,血管會收縮,防止熱量過多散失;代謝會加快,為身體提供更多能量,而這些“應激反應”的背後,其實是免疫系統的高效運轉。
尤其是在冬天,外界寒冷刺激下,免疫細胞,比如殺傷細胞(NK細胞)和白細胞,會被迅速召集到核心器官,如肺部、肝臟等位置,組成一道防護屏障。
這種“早預警”系統,可以在病毒和細菌侵入前就拉響警報,為身體爭取防禦時間。
從另一個角度看,怕冷其實是一種“警覺性”,它能讓免疫系統提前進入戰鬥狀態,怕冷的人比那些“抗凍”的人對溫度變化更敏感,這種敏感性讓免疫系統保持高度警戒。
當外界病毒或細菌試圖侵入時,這類人群的身體反應會更快、更高效, 有人可能會問:“怕冷的人不是感冒更多嗎?”
確實,怕冷者更容易因為冷空氣引發一些小毛病,比如鼻塞、流鼻涕,但這並不是免疫力弱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當病毒試圖進一步感染下呼吸道時,怕冷者的免疫反應會迅速升級,阻止病毒擴散。
甚至,怕冷還能帶來一些意外的好處,比如,怕冷的人代謝快,這種高代謝率不僅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體重,還能為免疫細胞提供充足的能量。
研究發現,新陳代謝率高的人,抵抗感染的能力也更強,而且,怕冷的人血管對溫度變化更敏感,這種敏感性能幫助他們更早適應寒冷環境,降低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僅如此,怕冷的人還可能擁有更強的抗氧化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堆積,從而延緩免疫系統和器官的老化。
簡單來說,怕冷不僅是一種免疫優勢,還可能是抗衰老的“密碼”,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怕冷就可以無所顧忌。
過度寒冷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可能引發關節炎或呼吸道感染,因此,怕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暖,同時適度鍛煉,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
【不怕冷,也許是“假象”】
而“不怕冷”的人,確實是得益於優越的身體條件,他們的代謝率較高,肌肉量豐富,產熱效率自然也高。
肌肉是人體的天然“熱量工廠”,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肌肉通過收縮就能釋放大量熱量,維持體溫。
更高的代謝水平則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供給,讓身體能在寒冷中從容應對,這類人群通常是身體素質較好的代表,他們的“不怕冷”是真正的強健體質帶來的優勢。
但另一種“不怕冷”的人,則可能存在隱患,他們的不怕冷並不是因為身體強壯,而是因為對寒冷刺激“遲鈍”。
科學家發現,免疫系統對外界溫度變化的反應能力,直接影響身體的抵抗力。
而那些看似“抗凍”的人,若是因為免疫系統對寒冷不夠敏感,未能及時調動資源保護身體,那就會埋下健康隱患。
免疫系統的這種“偷懶”狀態,不僅讓病毒和細菌更容易趁虛而入,也讓身體的防禦機制啟動得更慢。
表面上,他們似乎比怕冷的人更“抗凍”,實際上,真正的免疫力可能比怕冷者更弱。
在冬季流感高發的季節,這種免疫反應遲鈍的狀況尤其危險,怕冷的人在寒冷刺激下,免疫系統迅速進入警戒狀態,可以第一時間阻止病原體擴散。
而那些對寒冷“無感”的人,往往在病毒已經大範圍繁殖後,才姍姍來遲地啟動防禦。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平時看似很強壯,一旦感冒卻要拖好久才能好,這樣的拖延,背後是免疫系統反應慢的後果。
不僅如此,不怕冷還可能意味着體溫調節機制的“鬆懈”,怕冷的人通常會有敏銳的體溫調節反應,而不怕冷的人中,有些身體對溫度的變化適應力較低,這會導致內臟器官和血液循環的保護不足。
尤其在極寒環境下,這種“無感”狀態可能讓身體更容易受到低溫傷害,比如凍傷、心血管壓力增大,甚至會誘發某些健康問題。
當然,這並不代表不怕冷一定是不健康的表現,真正的“不怕冷”體質,需要強大的代謝能力和充足的熱量儲備作為支撐。
而“假性不怕冷”的人,更需要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特別是要加強免疫系統的靈敏度。
適當進行運動,尤其是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和代謝率;同時注意冬季飲食,增加高蛋白和溫熱性食物,來提升身體產熱能力。
【抗凍能力背後的秘密】
至於真正的“抗凍體質”,並不是簡單的“耐寒”這麼輕鬆,而是一套複雜的生理和基因機制在發揮作用,能在寒風中從容自如的人群,他們的身體可能藏着不少秘密。
“抗凍”的一部分奧秘可能藏在基因里,研究發現,ACTN3基因的R577X突變與抗凍能力密切相關。
擁有這一基因突變的人,他們的肌肉可以通過低強度的持續收縮來產生熱量,而不需要過多消耗能量。
這種低強度產熱機制不僅高效,而且能夠長期維持體溫。
這類人群往往可以在寒冷環境下更輕鬆地保持核心溫度,不用過多依賴外部保暖手段,這也是許多高寒地區人群,比如因紐特人,能在極端天氣中生存的重要原因。
抗凍能力還與棕色脂肪組織密不可分,棕色脂肪與普通的白色脂肪不同,它是一種專門用來產熱的“燃燒型脂肪”。
棕色脂肪通過非顫抖性產熱(即無需顫抖時的熱量生成)幫助身體抵禦寒冷。
特別是當寒冷刺激持續作用時,這些棕色脂肪會快速啟動,將儲存的能量直接轉化為熱量,為身體提供溫暖。
研究發現,棕色脂肪活性高的人,不僅抗寒能力更強,新陳代謝水平也更高,甚至可能擁有更好的體重管理能力。
當然,除了基因和脂肪,肌肉量也是抗凍能力的重要“硬指標”,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產熱器官,肌肉收縮時可以釋放大量熱量,幫助維持體溫,這也是為什麼運動員或長期鍛煉的人,即使在寒冷的環境中也比普通人更能耐寒。
科學家發現,肌肉收縮釋放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85%以上,當氣溫降低時,肌肉越發達、活動量越大的個體,其產熱能力就越強,抗凍也就越明顯。
真正的“抗凍體質”並非只有優勢,比如,ACTN3基因突變雖然增強了耐寒能力,卻可能導致整體力量和爆發力下降。
在運動中,這些人群更容易出現肌肉的微損傷和炎症,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如果不注意修復,長期的慢性損傷還可能影響健康。
而棕色脂肪的活性雖然是抗凍的“利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高效產熱機制也可能讓身體處於過度燃燒狀態,影響其他器官的代謝平衡。
更有趣的是,抗凍體質不僅來源於先天,也可以通過後天培養得來,長期暴露在低溫環境中的人,身體會逐漸適應寒冷,形成更高的代謝水平、更強的產熱能力。
這種適應機制讓部分人即便不具備先天的抗凍基因,也能通過後天的鍛煉和飲食習慣,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
【結語】
怕冷並不是“體質弱”的標籤,抗凍也不等於“健康無憂”,身體在寒冷環境中的表現,是一套複雜的生理與免疫機制的體現。
無論怕冷還是抗凍,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方式,都可以擁抱冬天的挑戰。
信息來源:
央視新聞————怕冷的人VS抗凍的人,誰更健康?一文了解
河北文旅————怕冷的人和抗凍的人,體質上究竟有什麼區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