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乾咳氣促、植入支架仍突發險情,反覆室顫發作,廣州59歲老伯在18天里接受了超過30次的電除顫,原來是患上罕見“心病”:尖端扭轉型心律失常。醫護團隊研究病情,對症用藥,及時除顫,老伯順利康復出院,一周後隨訪情況良好。

手術後仍反覆室顫 24小時內電除顫21次
臨近新年,家住從化區的59歲陳伯在家人陪同下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急診室,陳伯已連續4天持續乾咳和氣促,在外院治療效果不佳,登門求醫。
經初步診斷,患者為急性冠脈綜合征,隨即被收治入心血管內科一區。
入院後,由於患者病情加重,科室主任周騏團隊立刻進行冠脈造影支架植入術。術中使用主動脈球囊反搏機(IABP)的支持下順利完成支架植入術。術後送至心血管內科一區心臟重症監護室(CCU)24小時嚴密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暫時穩定。
但術後第二天,陳伯又突發室顫,意識喪失,當班護士迅速評估患者心電圖,醫護團隊馬上搶救進行心肺復蘇及電除顫,成功地穩定了老人的生命體征,陳伯隨即逐漸恢復意識。誰知,當天陳伯反覆室顫發作,24小時內電除顫達到21次。

確診罕見“心病”
周騏主任刨根問底,帶領主管醫師熊建文緊急組織科內醫護人員大查房,深入研究陳伯的病情。經過詳細的檢查和診斷,確診陳伯患上了一種罕見且嚴重的尖端扭轉型心律失常(TdP)。
周騏介紹,尖端扭轉型室速的特點是心電圖主波方向沿等電位線向上或向下波動而近似扭轉的獨特心電圖表現。這種心律失常常常反覆發作,甚至可能發展為室顫致死。
陳伯的情況並不穩定,頻繁出現室顫,在短短的18天里,接受了超過30次的電除顫。每次除顫後都會感到明顯的灼傷和疼痛。
“通常情況下,常見的室速需要降低心室率,而該類型的室速剛好與之相反,需要提升心室率才能夠控制室速發作”,周騏帶領熊建文主治醫師根據患者病情的複雜性,對尖端性扭住心律失常的治療進行深入解剖後完善治療方案,應用大劑量硫酸鎂靜脈注射,異丙腎靜脈注射,抗心律失常治療的同時糾正電解質紊亂。
13天後 室顫不再發作
由於病情罕見,在周騏主任團隊努力探討和研究過程中,熊建文醫生每天耐心地與患者家屬彙報病情,及時溝通、解釋治療方案和病情,正確的調整治療方案,吳小平護士長帶領護理團隊參與病情研究會並針對性開展業務學習,三餐定時喂飯、喂葯、擦身,細緻地做好每一次護理,時刻關注着患者每一分一秒的心跳。
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陳伯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第9天撤除主動脈球囊反搏機,減量停用藥物,從每天發作4-6次室顫減少到0-1次。
到了第13天晨交班,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患者再也沒有出現室顫,生命體征也逐步趨向平穩,全科醫護人員都為此歡呼雀躍,家屬也重燃了希望。
之後,陳伯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轉,“護士照顧了十多天,每天都給我喂飯,擦身,有些護士我都沒能叫得出名字。在我生命垂危的時刻,是醫護人員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機會。”陳伯說。
出院後第3天,護士進行了電話隨訪,第7天,患者回到科室複診,患者的病情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複診時,患者的精神狀態良好,生命體征穩定,不再出現室顫發作。複查心電圖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患者康復進程順利。
周騏帶領醫護團隊再次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評估,對治療方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並殷切囑咐陳伯和家屬,出院後需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波動等誘發因素,同時定期複查,密切關注病情變化。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郭遠雯 南五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