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聊有關糖尿病的大問題-血糖監測。為啥要聊這個問題,是因為生活中,朋友們監測的很不規範,造成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的延誤,導致不少意外和悲劇的發生。可以這樣說,正規的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治療的前提,血糖監測都做不好,血糖控制怎麼好得了。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目前臨床上的血糖監測方法包括利用血糖儀進行的毛細血管血糖監測 、持續葡萄糖監測 、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白蛋白的檢測等。其中毛細血管血糖監測又可以分為患病朋友自我血糖監測和在醫院內進行的床邊快速血糖檢測 。
毛細血管血糖監測是朋友們最為熟悉的,張醫生建議所有糖尿病病人採取這種方式進行自我血糖監測。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我們應該選擇哪些時間段進行監測呢?指南給出了5條意見:
1、當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風險時,查餐前血糖
2、當空腹血糖已獲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紅蛋白仍不能達標者;或需要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影響者,都需要監測餐後2小時血糖。
3、注射胰島素,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的朋友需要監測睡前血糖
4、當胰島素治療已接近達標,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間低血糖者,要監測夜間血糖
5、當出現低血糖癥狀時應及時監測血糖;當劇烈運動前後也要監測血糖
監測時間的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自我血糖監測的頻率應是多少呢?最簡單的回答肯定是:根據病人病情的實際需要來決定。這也是很多醫生喜歡說的。
張醫生肯定不會這樣,一定會給您一個具體實用的方案,兼顧有效性和便利性。例如每天輪換進行餐前和餐後2 h的配對血糖監測,能夠改善病人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同時,不影響生活質量。具體方案如下:
1、生活方式干預的朋友,可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通過血糖監測了解飲食控制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從而調整飲食和運動方案。
2、使用口服降糖葯的朋友,可每周監測2~4次空腹血糖或餐後2 h血糖。
3、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朋友可根據胰島素治療方案進行相應的血糖監測。使用基礎胰島素的應監測空腹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胰島素的劑量;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應監測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根據空腹血糖調整晚餐前胰島素劑量,根據晚餐前血糖調整早餐前胰島素劑量,空腹血糖達標後,注意監測餐後血糖以優化治療方案。
4、特殊人群,如圍手術期病人、低血糖高危人群、 危重症病人、老年病人、1 型糖尿病的監測,應遵循以上血糖監測的基本原則,實行個體化的監測方案。這需要專業醫生給予指導。
聊完了毛糖,咱們再來聊一聊糖化血紅蛋白,它在臨床上已作為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也是臨床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的重要依據。正常範圍在4%~ 6%,在治療之初建議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1次。需要注意的是,貧血和血紅蛋白異常疾病會導致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不可靠。
可能很多朋友還聽說過和糖化白蛋白,能反映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範圍為11%~17%。這個指標對短期內血糖變化比糖化血紅蛋白敏感,是評價短期糖代謝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但合併如腎病綜合征、肝硬化等影響白蛋白更新速度的疾病時,結果會不可靠 。
還有持續葡萄糖監測,是指通過葡萄糖傳感器連續監測皮下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變化的技術,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血糖信息,了解血糖變化的特點。適用於5種情況:
1. 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島素強化治療的 2 型糖尿病。
3. 在自我血糖監測指導下使用降糖治療,仍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具體包括:(1)無法解釋 的嚴重低血糖或反覆低血糖,無癥狀性低血糖、夜間低血糖;(2)無法解釋的高血糖,特別是空腹高血糖;(3)血糖波動大;(4)出於對低血糖的恐懼,刻意保持高血糖狀態的朋友。
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併妊娠。
5.患者教育。
最後聊一下新指標: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是指24 h內葡萄糖在 3.9~10.0 mmol/L的時間或其所佔的百分比,至少每日要有 7 次血糖監測 。多項觀察性研究顯示,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與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及妊娠結局顯著相關。還與2型糖尿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顯著相關 。
這就提示我們,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有望成為評價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標。2019 年發布的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國際共識推薦 :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給應該把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控制在70%以上,但應高度個體化,同時關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