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1月17日,四川援外醫療“仁心仁術好隊員”頒獎儀式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教授楊蘭芬,也是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隊員。活動中,楊蘭芬教授和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隊長葉政書被授予“我的援外醫療故事特別獎”。
葉政書、楊蘭芬被授予“我的援外醫療故事”特別獎
48年前,葉政書、楊蘭芬等29名英氣勃發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受命前往莫桑比克,揭開了四川衛生援外的第一頁。他們在極其困難的工作環境和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牢記使命、無私奉獻,忠誠地把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帶給非洲人民,成為後來者學習的榜樣。
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出國前在成都合影紀念
1976年,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從成都出發,經過幾天輾轉、飛機數次起落,終於抵達莫桑比克。當地的環境和狀況比預想中的還要糟。葉政書和楊蘭芬所在的太特,並非莫桑比克的中心城市,當地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百姓生活貧困,環境惡劣,城區只有一個醫院四個病房,醫院人手不足,多種難題給醫療隊隊員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葉政書回憶,全隊20餘人被分為兩隊,前往兩個不同的城市,在當地進行醫療援助時,工作繁雜瑣碎,為患者看病的同時還要培養當地醫生。
醫療隊隊員中有來自各科室的專業醫生,但由於單個科室的人數較少,在人手不足時,其他科室的隊員們就會去當助手,互相幫助。楊蘭芬說:“我平日在眼科的工作基本就是看門診和做手術,做得最多的是白內障手術。在做好本專業工作的同時,如果其他科室有需要,我也會去協助,打個下手。”一人分飾兩角雖然辛苦,但也讓每一次治療多了一份保障。醫院裡本地的醫生較少,西班牙教會為此派出醫療隊援助太特,其醫療隊大多都是護士,中國醫療隊隊員與他們相處十分融洽,在交流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為當地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當時國內的條件沒有那麼好,但我們帶到非洲的醫療設備都是最好的。”楊蘭芬說,由於當地醫療物資不足,醫療隊所需的醫用器材和藥物基本都是自備自帶,長途跋涉跟隨醫療隊到非洲。但即使這樣,當時一些比較常見的簡單藥物也需要醫療隊自給自足,比如缺少生理鹽水,藥劑師就自己配比製作。中國醫療隊用堅定的意志戰勝了艱苦的環境,成功完成醫療援助任務。
兩年半的援非之行,給醫療隊的每一位成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已過去幾十年,大多數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國醫療隊隊員們已白髮蒼蒼,但看見當年的照片,依舊能記起不少難以忘懷的經歷。中國醫療隊的前輩們為後輩在貧瘠的非洲土地上鋪路填坑,讓一批接一批年輕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們可以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揮灑青春和汗水,圓滿完成援外任務,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