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顱底凹陷患者手部肌肉萎縮、下肢無力需拄拐,脊柱外科巧解難題
近日,湘雅三醫院湘雅脊柱外科顱椎專業組巧妙救治一名58歲顱底凹陷症患者。
家住湖南慈利的羅大爺十多年前出現不明原因的頸部不適,兩年前雙手乏力愈發嚴重,手部肌肉萎縮已十分明顯,近一月雙下肢行走無力,以至於需要拄拐行走。這些癥狀都讓羅大爺飽受困擾,亦使羅大爺的老伴和子女心急如焚。十來年輾轉10餘家醫院看病,未獲得有效治療,本次慕名來到湘雅三醫院脊柱外科尋求進一步治療。
湘雅三醫院脊柱外科顱椎組組長、副主任醫師李勁松教授接診後,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體查,並進一步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後,明確診斷為:顱底凹陷症合併寰椎枕化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脊髓空洞症,必須採取手術治療。
李勁松教授立刻安排患者入院,並請示脊柱外科主任鄧幼文教授組織全科專家進行病例討論,鄧幼文指出:“顱底凹陷症是顱頸交界區常見的畸形,其中小腦扁桃體向下移位,並進入顱腔內的後顱窩,通常穿越枕骨大孔。這種異常解剖結構可能會導致顱內壓力升高和影響腦幹及顱神經的正常功能。壓迫延髓、頸脊髓或低位顱神經,造成感覺、運動、括約肌功能障礙,通常需要手術恢復顱頸區正常順列,減輕延髓壓力,給神經恢復提供空間。”

經過多次確認研討患者的各項數據與影像資料,在醫院多學科協調下,做好多種手術預案,以確保患者圍術期安全。
10月13日,由鄧幼文、李勁松及王劍龍組成的手術醫生團隊,成功為羅大爺實施了“後入路枕頸融合+寰樞側塊間隙松解+寰椎後弓切除+取髂骨及樞椎棘突骨植骨融合術”。術者採用頸椎後路松解的方式,使側塊間隙分離達到9mm,再利用釘板系統強大的複位能力,斜坡樞椎角較術前增大25°,延髓腹側壓迫基本解除。隨着寰椎後弓切除,枕骨相對水平化,小腦扁桃體下疝明顯改善,圓滿地完成了手術。
術後經過一周的康復訓練,目前羅大爺四肢乏力、行走不穩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通訊員劉傑靈 劉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