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7歲的陳菊梅在取掉扁桃體和割掉闌尾後,不顧眾人的勸阻,堅定地對地醫生說:“請拔掉我嘴裡所有健康的牙齒…”
麻煩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陳菊梅,一位獻身醫學的普通女子。
1945年,20歲的陳菊梅考入浙江醫學院。她生長在舊中國末期的動蕩時代,從小目睹國破家亡、疾病橫行的殘酷景象。加入解放軍,成為一名醫生,是她理想中的人生出路。
入學後,陳菊梅刻苦學習醫學知識,參加支援農村的“下鄉醫療隊”,身先士卒地為窮苦老百姓服務。初次看到病人因缺醫少葯而離世,陳菊梅紅了眼眶。“我一定要成為救死扶傷的好醫生!”她暗暗發誓。
1950年,陳菊梅分配到上海第二人民醫院傳染科。這裡匯聚了當時最頂尖的傳染病專家,但醫療條件依然十分艱苦。肺炎、傷寒、白喉等傳染病頻繁爆發,每天都有患者不治身亡,醫務人員無不倍感無力。
陳菊梅深受感染。她主動請纓下鄉採集樣本,跟着老專家學習診療方法,甚至在病房守夜觀察病情變化。有一次,一個10歲的男孩突發高燒痙攣,生命垂危。陳菊梅眼看病房老醫生束手無策,鼓起勇氣提出使用新試驗藥物。幸運的是,男孩情況好轉,終於撿回一命。這成為陳菊梅日後立志攻克傳染病的決心源。
為提高業務水平,1954年,陳菊梅赴蘇聯列寧格勒醫學院深造。蘇聯的傳染病防治成果令她大開眼界。三年後,她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立即投入科研攻關的第一線。
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傳染病防治水平落後,病死率高達70%以上。每逢傳染病大爆發,醫院病房擠滿了奄奄一息的患者,醫生無能為力,許多家庭陷入悲痛。
陳菊梅心急如焚。她白天看診,晚上研究病原體結構和傳播機制。為獲取第一手資料,她多次加入支援西北邊疆的醫療隊,見證窮山惡水間疾病的肆虐。一次奮戰歸來,陳菊梅高燒不退,被診斷為腎炎、扁桃體炎,情況十分嚴重。
“菊梅,你必須馬上停止工作靜養!”主治醫生勸告道。陳菊梅搖了搖頭,堅決要求回到研究崗位:“我不能放棄,人民需要我!”失去親人的病人哭訴,瀕死之人絕望哀鳴,日日縈繞她腦海。為拯救更多生命,她顧不得自己。
然而,疾病折磨讓陳菊梅難以工作。1972年,她做出一個令醫護人員驚駭的決定——摘除扁桃體、切除闌尾,還拔掉了一口好牙,只為儘快恢復體力!“我的健康不重要,研製疫苗才是當務之急!”陳菊梅語氣堅決。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陳菊梅團隊終於攻克多個重大傳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無數患者得救。每一個數據背後,都凝結着她不畏犧牲的奉獻精神。
1997年,72歲的陳菊梅正式退休。然而,每逢國家有難,她總挺身而出。SARS肆虐時,陳菊梅毅然重出江湖,汶川地震後,她再次奔赴災區。“我還能戰鬥,就永遠不會退下來!”面對病魔和災難,陳菊梅從未退縮。
2021年,97歲高齡的陳菊梅醫生走完了波瀾壯闊的一生。她用畢生精力守護着生命,用無私奉獻點亮希望。腳步雖止,但她的醫德與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追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