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臨床實踐中,床旁置換液多為商業成品(表1),其具有無菌,保質期長,溶質穩定等諸多優點。然而,置換液補入位點會不會對患者的透析療效有影響呢?

來自:中華護理學會(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置換液臨床應用分類)團體標準
此處僅就成品和半成品的以碳酸氫根為鹼基的置換液進行簡介:
從上表可以看出,首選的商品化基礎置換液,多為半成品碳酸氫鹽置換液,需要配合碳酸氫鈉注射液使用。
如同常規血液透析,碳酸氫鹽置換液/透析液具有最佳的生物學性能,但其中碳酸氫鹽和鈣離子會產生沉澱,目前國內還沒有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成品。
半成品碳酸氫鹽置換液
使用時,碳酸氫鹽可以與該半成品置換液現混,或單獨靜脈通道輸入。
注意:碳酸氫根易與鈣離子等形成沉澱,故基於碳酸氫根為鹼基的置換液在進行商品化統一加工配製時,需將鹼基與其它溶質成分進行分開包裝。
因生產工藝不同,以碳酸氫鹽為鹼基的半成品置換液和全成分成品置換液:
全成分成品置換液:雙腔室單袋包裝,碳酸氫鹽儲存於不同腔室,治療前將其與其它成分在同一包裝袋內進行混合,可有效避免鈣離子沉澱的發生,實現即開、現混、即用。
半成品置換液:置換液基礎液單獨進行商品化加工生產,再與作為鹼基的5%碳酸氫鈉注射液配合使用,也可避免離子沉澱產生。
注意:1、在《透析手冊》一書中,提到:當透析液或置換液經過設備加熱裝置時可產生氣泡,特別是碳酸氫鹽配方,因此加熱的臨床效果仍需進一步探討。半成品置換液成為首選,也許這是原因之一。
2、置換液多採用前後稀釋的方法。當紅細胞比容>45%時不建議使用後稀釋,易發生凝血。後稀釋時,建議超濾率/血流量之比<25%,此時的超濾率=超濾速率+置換液速率+碳酸氫鈉速率(如果設備不能自動平衡額外液體時,需要累加上,避免容量過多)。
有些血透護士認為,濾器後補入票數多於濾器前(但最終選擇還需要遵醫囑)。最新團體標準提示“單獨靜脈通道輸入”。
所以醫囑單上,碳酸氫鈉的補入方式應不應該算一條醫囑呢?
“碳酸氫鈉注射液從哪裡補入”應該納入醫囑,血凈護士執行更有依據。
不同補入方式會在某個環節出現不同的情況,基礎置換液鈉濃度是低於生理濃度的,對於血液有形成分影響,也可想而知。(當然可能是瞬間的,但是不是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