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來,醫療領域呈現下行趨勢,尤其對社會辦醫非常不利,主題從“發展”逐漸轉移到“生存”,甚至生存壓力很大。
什麼樣的社會辦醫療機構能夠較好地活下去,或者說作為社會辦醫療實體的管理者,應該如何去調整,以適應整個呈現收縮趨勢的社會新常態。
前段時間,深圳和杭州,兩個曾經紅極一時的實體機構關了門,雖然是門診類的社會辦醫機構,也可以略微窺見其操盤者的想法。
不管規模大小,社會辦醫,尤其是少於五年的實體醫療,分享最近的感悟,有五個建議:
一、果斷關閉經營不善的機構,尤其是分支機構,比如醫護人員少的,偶爾派出的,集中人力資源做好一個核心機構,先保存實力。越是經濟下行狀態,越是需要綜合型有實力的機構,哪怕是專科機構,也把專科的細分做全,都比到處開分支所謂的搶佔市場有效。
二、開闢線上,不一定要搞互聯網醫院,不要去搞一堆的技術和平台建設,先把業務搬到線上,先通過線上工作幫客戶和患者解決問題,能夠在患者和客戶不到店的情況下感受到服務,就可以收到費,這樣的方案越多,團隊配合越到位,競爭力就會越大。中小型的社會辦醫要更加靈活,只要能收到錢,能解決問題,就是好方案。
三、多做健康服務和大健康產品,增加現金流才是王道。只要是有一定效果,哪怕沒明顯效果,患者和客戶喜歡的,都可以嘗試;也不一定非要貼牌生產一大堆庫存,手工的也可以,都可以去嘗試下,藉著這個機會,把醫療往健康的路上跑起來,不僅能收到錢,可能還會有另一番天地。很多專科都有這個延伸點,關鍵是轉變思維,俗話說思路一變,市場一片。
四、在專科上發力,如果本來是綜合型的機構,那麼集中下資源,重點在一兩個專科上努力,最現成的辦法先去公立醫院找專家過來,或者就先做不太需要大專家的科室,通過服務和鏈條延伸來提升專科的競爭力,可以短期內提升營收和利潤率。如果本來是專科機構,如我前面第一點講的,先把專科分細,把各種亞專科搞起來,讓患者和客戶在這裡比較完整地解決問題,擴大服務半徑。長期上,還是需培養自己的人才梯隊,積累一些疑難病症和重症的案例,逐步提升。
五、提升運營能力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還是很多社會辦醫沒動起來,有的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操作不力。現在的公立醫院已經大力重視運營工作了,甚至體制內還在開怎麼減虧怎麼提效的專題研討會了,社會辦醫如果還不重視這塊,連那些曾經公立醫院不做的活都會被吞噬掉。
關於各種社會辦醫機構的運營和發展,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歡迎添加微信medbrand交流,也可以在公眾號後台留言。
--------------------
廣州醫友健康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以醫為友,為醫服務
深耕醫療品牌推廣和私域運營
提供醫生品牌/科室推廣服務、醫友私域SCRM和整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