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公今年96歲,身體硬朗,神志清晰。熟悉伯公的人都說他是越活越健康了,因為伯公年輕時身體並不好,經常生病。我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伯公越活越健康的?聽了我的問題,伯公笑說:“我是跟庖丁學的養生術。”庖丁?他不是文言文中解牛時遊刃有餘的那位高人嗎?他跟養生能有什麼關係?伯公耐心解釋說,他兒時家貧,身體底子薄,加上青中年時為生計勞心勞力,因此身體每況愈下。直到40歲那年,有一次躺在病床上輔導孩子做作業,重讀《庖丁解牛》,在那一瞬恍然大悟,突然通了養生之道。
伯公從庖丁解牛那裡悟出並堅持的養生之道大概有下面這幾條:
從庖丁說得“依乎天理”悟出養生之道一:要尊重身體規律。
伯公40歲之前基本上不會考慮身體的感受,後來才發現,他的身體晚上10點半到早上7點前都處於渴望睡眠時段,因此他盡量在那個時間段休息。以前,他一般都是午休時間長,晚上睡得晚,結果經常頭痛,上午精神也不好。後來,他中午只小憩20分鐘,這樣晚上睡眠質量也高了。飲食方面,覺得口乾舌燥就多吃蔬菜和水果,覺得心中空落落的,就會享用一頓葷補美食。想吃什麼,想做什麼,其實身體都會發出信號,這就是規律。在伯公看來,所謂規律,就是身體需求什麼不需求什麼,我們只要在身體需求時就給,不需求時就不給,這就是尊重規律。
從庖丁的“技經肯綮之未嘗”悟出養生之道二:不要過分地為難身體。
庖丁說碰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就不會拿刀去砍,讓刀避開,這樣可以保護刀。其實人的身體也像一把刀,我們應懂得讓它避開“技經肯綮”。悲傷、生氣、憤怒都是身體的“技經肯治”,我們都要想辦法盡量避開,實在避開不了,就儘早排遣。身體疲勞了,要懂得休息,避免傷身。
從庖丁的“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悟出養生之道三:要經常觀察並仔細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有異樣或不適時,應引起重視。
庖丁說,他解牛時,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就會仔細觀察,特別謹慎,並且放慢速度。對於我們的身體也應如此,要經常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長什麼特別的痣、色塊或腫塊等其他異樣;用心感受一下,是否有覺得特別疲勞或酸痛等不良反應。到了一定的年齡,有必要定期做體檢。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治療,要盡量放慢生活節奏。
從庖丁講究“神遇”和“神欲”悟出養生之道四:重視精神的力量。
時刻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對身體有好處。伯公說他以前性格急躁、嚴肅,甚至有些悲觀,後來努力讓自己樂觀起來,遇事往好方面想,心態好了,身體也跟着硬朗了。伯公還說,也可以培養一些養神的愛好,比如下棋、閱讀、書法、太極、養花等。從庖丁說的“導大窾”即讓刀子從寬鬆處下手悟出養生之道五:要給自己寬鬆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伯公說,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不要把自己卡得太緊。工作方面,自己不行的事不要太過勉強,即便是任務重,也要注意適當鬆弛。生活方面,不要動不動就借錢買這買那,這會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逼仄,擠着身體,時間長了會出毛病。另外,為了放寬自己的生活環境,可以適當散心、旅遊、聊天、娛樂等。
本文合作作者:王月冰
編輯:大 V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