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發表在JACC子刊的一項日本研究顯示,在未接受血運重建的患者中,冠脈左主幹(LMCA)斑塊負荷的增加與遠期(>5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相關,即使左主幹管腔面積保留。
這項研究共分析了3239例接受左主幹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但未行血運重建的患者,主要為穩定或不穩定性心絞痛,僅11%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伴或不伴ST段抬高。
IVUS所測左主幹平均管腔面積為13.1 mm2,平均斑塊負荷為41.7%,平均隨訪8.2年。
結果顯示,12年全因死亡率為37.5%,心原性死亡率為17%;其中斑塊負荷最小到最高者12年全因死亡率在28%~46%。
在未校正相關因素的分析中,左主幹斑塊負荷較重增加17%的全因死亡風險。
在考慮臨床和影像學特點後,斑塊負擔是全因死亡與心原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每增加10%的斑塊負擔,死亡風險增加12%。

在考慮相臨床因素、血管造影和血管內超聲因素後,左主幹較重斑塊負荷增加12%的全因死亡風險。對於心原性死亡結果相似。
在剔除了最小管腔面積(MLA)<6 mm2的患者(約佔隊列的4%),研究結果仍依舊。
基於共病和人口統計學特點預測斑塊負擔的模型顯示,增齡、糖尿病、男性和高血壓與較高的斑塊負擔相關。
同期述評指出,冠脈疾病是一種血管壁疾病,而非血管腔疾病。根據疾病發生髮展,血管壁的大量向外擴張可以容納大量斑塊,而不限制管腔大小和通過它的流量。
那麼在血管無任何狹窄時,是否應篩查左主幹動脈粥樣硬化?還沒有答案。
此外,對於左主幹有明顯斑塊的患者,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而不是常規治療,或更有臨床意義。
來源:Masahiko Noguchi, et al. Impact of Non-obstructiv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on Long-Term Mortality. J Am Coll Cardiol Intv. Oct 12, 2022.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