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阿琛(化名)已經忍受左腕疼痛長達7年之久。因手腕活動受限,他的生活一度難以為繼。近日,他赴中山市骨科醫院檢查,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左手腕最核心的一塊骨頭“舟骨”已經出現壞死,甚至部分骨頭碎裂吸收。
10月13日上午,中山市骨科醫院執行院長、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主任醫師劉波藉助北京積水潭醫院田偉院士團隊研發的首款全骨科手術機器人,幫助阿琛完成了廣東省首例聯合採用機器人和腕關節鏡輔助的陳舊舟骨骨折植骨內固定術。

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崗”!中山醫生藉助“黑科技”完成複雜骨科手術。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軸承里的鋼珠壞了”
“我的手腕已經疼痛難忍,起床支撐都很困難,而且轉動起來還有‘咔咔咔’的響聲。”術前,阿琛坐在床旁說,自己作為一名體育老師,左手腕對他日常生活、教學工作都很重要。
過去2年,他一度憂心忡忡,跑遍了鄭州3家大醫院求醫。“本地醫院說,要麼說將骨頭打磨掉,手腕不疼了,但是活動就受限了。要麼從手背划到手腕,開一個大大的傷口做手術。” 阿琛心想,腕關節使用率極高,必須用更精細的治療,儘可能保留腕關節的活動功能。
為此,2020年,阿琛掛上了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醫師劉波的診號。但受疫情影響,異地求醫卻尤為艱難。
“我們之前好不容易掛上號、預約到北京的床位,但因疫情而取消了行程。”阿琛的父親說,“幸運的是,這次劉波醫生派駐到中山市骨科醫院工作一年,在這裡很快給阿琛安排上了手術,住院的環境也非常好。”
小伙阿琛左腕受傷的骨頭叫“舟骨”,據劉波介紹,這塊骨頭尤為特殊。它是腕關節處的一塊體積小、結構複雜,形態非常不規則的“活動樞紐”。
“你可以想象,這塊骨頭就像汽車軸承里的小小鋼珠,鋼珠讓軸承順滑轉動,而舟骨就是腕關節內部靈活轉動的關鍵。”劉波說,小夥子恰恰是弄傷了這塊尤為特殊的骨頭。
據劉波介紹,人體內有200多塊骨頭,而其中有3塊骨頭血液循環較差,分別在髖關節、踝關節和腕關節,發生骨折後尤其容易缺血壞死,“舟骨”就是其中之一。
“‘舟骨’骨折後6—7年,手腕開始疼痛,不干預的話,隨後10年,手腕會疼痛越來越劇烈,甚至發展到整個關節完全磨壞。”劉波說,到那時,小夥子想用左手拿水杯喝水都非常困難,手腕將完成喪失使用能力,出現腕關節殘疾,因此必須儘早手術,幫助“舟骨”癒合。
為此,劉波決定採用全骨科手術機器人做手術。“手腕‘舟骨’形態複雜、位置隱蔽,機器人能夠更精準地進行三維引導定位和微創精準固定。”劉波說,“近年來,我們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採用骨科機器人輔助,成功完成精準手腕骨折微創固定手術的案例。此次手術,我們聯合採用了機器人和腕關節鏡開展手術,這場手術不僅是廣東省首例,在國內外均屬領先水平。”
13日上午8:30,阿琛被順利推進了手術室。

主刀醫生正在做手術。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藉助醫療“黑科技”“修復”壞死的骨頭
13日上午9:10,手術開始了。
“主刀醫生”劉波捏着一個細長的儀器,輕輕地從患者左手皮膚穿入。劉波說:“這是世界上最細最小的一款關節鏡,它末端的攝像頭直徑只有2毫米左右。”

手術現場。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關節鏡穿過細細的小孔,深入患者的腕關節中,相當於在其中安置了一對的“眼睛”。醫生將透過這雙“眼睛”,展開精細化地操作。
手術大屏上出現了腕關節的內部圖像。在關節鏡輔助下,患者手部只留了2個較小的針孔,便於醫生操作。微創手術下,患者的手術傷口變得非常小,出血量也很少。
透過關節鏡,醫療團隊發現患者的“舟骨”已然磨損嚴重,出現了不少缺損。為了保全患者左手腕的使用功能,醫療團隊為患者開展了“微創植骨”。

主刀醫生正在做手術。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這也是一項較新的醫療技術。“微創植骨”的操作不僅十分精密,需要高精尖的器械,還非常考驗醫療團隊的經驗。
“病人原本的骨質很差,在打磨、清除壞死骨頭後,發現缺損的骨質較多。所以這次植骨的量比較大。”劉波說。為了滿足“微創植骨”的需要,醫護人員從患者的髖部位置取出了部分松質骨,置入手腕缺損的骨頭中,對腕關節進行“修復” 。
“而髂骨的松質骨是可再生的,不用擔心取出來會影響患者,而且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治療手腕的傷。”
在手術台上,劉波採用專用的植骨器,將微小骨粒通過漏斗狀的通道,植入到了缺損的骨頭中。 歷經一個多小時的“取骨”“植骨”,患者的缺損的“舟骨”終於被逐步修復好了。
骨科機器人“上崗” 操作又准又穩
“微創植骨”僅僅是艱巨任務中的第一步。
“植骨”後,醫療團隊還要對腕關節進行鋼針固定。唯有精準地用鋼針固定,才能讓這款壞死的“舟骨”後期慢慢實現癒合。

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崗”!中山醫生藉助“黑科技”完成複雜骨科手術。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彼時,一款醫療“黑科技”即將登場。醫療團隊正在緊張地跟工程師規劃和虛擬驗證應用手術機器人輔助精準植入鋼針固定的方案。
過去,傳統骨科手術,主要依賴醫生手動操作,一旦面臨極精細化操作,就容易造成創傷大、操作精確性低等問題。但是應用骨科手術機器人卻可以精準定位,精度達到亞毫米級,能消除醫生徒手操作過程中因手臂生理抖動、疲勞等因素引起的偏差,保障了手術的精準、安全。

機器人操作。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上午11:00,這款機器人輔助、引導醫生,完成鋼針固定。與傳統手術相比,這次手術的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大幅降低。
“置入鋼釘固定這一步非常重要,關係著患者後期癒合。‘舟骨’不僅形態複雜、位置隱蔽,而且最窄的地方不足10毫米,我們通過機器人進行三維引導定位和微創精準固定,能提高置釘的精準性。”劉波解釋道,藉助機器人置入固定鋼針,也並非完全依靠機器人單獨操作,而是“人機”配合共同完成這項任務。首先依靠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進行路徑規劃,並向機器人傳達指令,機器人負責精準執行路徑規劃,機械手臂就位後,為醫生提供了穩定精準置針的平台。

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崗”!中山醫生藉助“黑科技”完成複雜骨科手術。 南方+ 盧子衡 拍攝
上午12:30,劉波走出手術後,鬆了一口氣。他對記者表示,此次手術雖然難度較大,但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手術很成功。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曾艷春 實習生 鄧燁彤 莫楊泳
【拍攝】盧子衡
【通訊員】趙文潔 高興帥
【作者】 曾艷春;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