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2022年10月09日00:16:59 健康 1440

四川這個天然的釀酒池,大大小小的酒廠不計其數,很多地方的人都是生長在酒廠旁邊,這裡不知道培養出了多少老酒鬼

這不來自宜賓的王大爺,今年已經60了,在酒廠幹了大半輩子,每天晚飯時,不喝2口酒就渾身不自在,還整天念叨“吃飯喝兩口,活到99”。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起初家人都擔心他的身體,畢竟年紀大了,但每年的體檢報告也都沒什麼問題,也就沒有再說什麼,畢竟已經和酒打交道幾十年了。每逢有人問他,怎麼他喝酒就沒什麼事,王大爺都會笑呵呵地道出他的“2口酒”秘訣。
第一口:“糧食酒”
此兩口酒,並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兩口,第一層含義就是要喝糧食釀造的白酒。市面上許多酒精酒,含有太多的添加劑,喝後人體不能很好地代謝出去,傷害很大。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而糧食酒都是以高粱,大米等農作物為原料,經過高溫發酵,蒸餾而出的,再經過窖藏存放,酒體裡面很多的有害物質都被揮發掉了。王大爺常年在酒廠工作,對酒的生產已經熟記於心,便知道喝糧食酒的重要。
第二口:“少飲酒”

這第二口酒,就真的是字面意思的兩口了。不管吃什麼飯,家裡來多少人,王大爺也堅決不多喝。吃飯前一小口,等飯吃得差不多了,再飲一小口,隨着白酒的下肚,一天的疲憊也彷彿得到釋放。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這一點就是許多人都無法做到的,老祖宗自古以來都提倡中庸之道,凡事都有個度,喝酒也是一樣。一些酒友飲酒總是愛貪杯,一次兩次無可厚非,但頻繁的多喝酒,會導致身體無法分解。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但不是適用於每個人,人一上了年紀,身體機能都慢慢衰減,飲酒方面還是要多多注意,一定要選擇純糧食釀造的酒。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怎麼判斷是不是糧食酒呢?
第一、要看原料表

原料表中,如果只有水和糧食,那就是純糧釀造的,這裡面的水是制曲時所添加的,有助於發酵,並不是往成酒裡面兌水。

第二、要看執行標準
在執行標準一欄,會有一串數字,要挑選GB/TB20822以外的酒,這個執行標準就是酒精勾兌酒。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只要學會這兩點,基本上就能挑選到純糧酒,但同為糧食酒,不同的品牌,不同的等次,口感上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些酒友就是明明選的是糧食酒,但口感卻不怎麼好。今天筆者就給大家推薦2款,是不少老酒友公認的純糧佳釀,看看你喝過沒。

風雲醬父 封藏酒

這款酒是醬香世家子弟李長壽所釀造,其父正是茅台廠長李興發,真正的匠心傳承。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李興發在擔任茅台廠長期間,就曾發現醬香酒的三大典型體,解決了茅台酒酒質不穩的難題,奠定了醬酒的釀造基礎。

如今李長壽傳承其父的釀造技藝,嚴格採用12987古法工藝,所釀之酒需5年窖藏,加12年傳世老酒,精心勾調而成,滴滴都是精品。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此酒酒體微黃,酒花綿密,入口具有濃郁的醬香風味,中段的花果香,後段的老酒陳香,一層一層地迸發開來,層次感非常的豐富,下咽沒有辛辣感,飲後喉舌生香。

張弓酒

東南西北中,好酒在張弓”,張弓酒開創了低度酒的先河,憑藉這一曠世產品,一舉拿下中國名酒的名號,引得不少大的酒廠都來學習。

四川60歲老大爺,每天晚飯時必喝“2口酒”,如今身體怎麼樣了? - 天天要聞

張弓酒產自河南寧陵,這裡正是優質小麥的生產基地,為釀造提供了上等的原料支持。創新的釀造技藝,開發出了低度酒,這在當時可是新鮮玩意,再加上相聲大師馬季的宣傳,此酒瞬間火爆全國。而後推出的52°濃香型白酒,也是深受廣大酒友的喜愛,是不少老酒友記憶中的味道。

此酒入口綿甜,醇厚柔和,在口中香味比較協調,下面綿柔不刺激,爽滑沒有雜味,口感純凈,回味悠長。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數據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 天天要聞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暴露出隱私泄露、歧視偏見、算法濫用等倫理問題。當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人類能否對其託付生命健康?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 天天要聞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三種疾病癥狀相似,許多家長常常難以判斷。今天,我們教您如何分辨它們。5歲的明明早上起床時突然開始頻繁打噴嚏,伴有清水樣鼻涕,輕微發熱至37.8攝氏度。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 天天要聞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5月5日話題#女生曬照被網友看出血管瘤#衝上熱搜綜合揚子晚報消息今年4月,重慶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用手電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並配文“光穿過了我的手發現了我另一個小心臟”沒想到照片發布後有眼尖的網友提醒她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瘤隨後,該女生髮文“感謝網友救命”消息引發關注後不少...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 天天要聞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雜誌社在其官網發布《關於學術不端的聲明》,稱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制定了整改措施。該聲明稱,經調查,該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