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圖/羊城晚報資料圖
慢性腎臟病控制不佳,最終會發展為尿毒症,需要透析或者腎移植來替代腎臟功能。然而,讓人意外的是,腎衰患者60%的死因竟是心血管疾病。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陳崴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數據顯示,我國每3位慢性腎臟病患者中至少有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而腎衰患者的最終死因60%是心血管疾病,因此,提醒慢性腎病患者儘早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沒等到透析,慢性腎病患者卻因心血管病死亡
目前,我國有高達 1.32 億慢性腎臟病患者。陳崴說,“全國範圍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達到10.8%。但是,大眾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卻很低。幾年前中山一院的團隊進行的華南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患者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都不足20%。也就是說,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通過尿檢、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臟病,但是只有不到20%患者之前是知道自己是患有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高,知曉率低,疾病的醫療花費又大,這個慢病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其中的危害就在於知曉率不高,如果病人不能夠早期識別,給予早期干預和治療,最終病情持續進展,腎功能發生進行性惡化,會進入終末期腎病階段,需要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來替代腎臟功能 。
陳崴教授說,另一個令我們醫生也惋惜的事實是,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還沒等到透析,就因為急性心梗、心衰等病因死亡。據統計,在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合併症中,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而慢性腎臟病患者60%的死因也是心血管疾病。

每年做尿液檢查+腎功能可早期發現腎病
與歐美慢性腎病發病情況不同,我國的慢性腎病早期的比例更高,因此還有一個很大的救治“窗口期”。如果能把早期的患者篩查出來,積極干預,那麼這部分病人就可以獲得很好的生存期。
那麼,如何才能早期發現腎病?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常委、四川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李貴森教授指出,慢性腎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診斷率很低,8個患者中僅有1個患者知道自己有腎病。慢性腎病的早期僅少部分人會出現水腫、尿量改變、肉眼血尿、貧血、血壓升高等癥狀。因此,建議每年成人體檢時常規檢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和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特別慢性腎病的高危人群,為了更好地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 每年至少進行一到二次 UACR 和 eGFR 的檢測。
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上,也會遇到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勞累或運動後出現明顯的胸悶氣緊,到醫院急診才發現腎功能已經到了尿毒症期了。這說明這些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慢性腎病進展,已經合併心血管疾病了。“這種情況目前已經屢見不鮮了。”陳崴教授說。
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及早關注心血管情況
患者初期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比如僅是沒有併發症和合併症的腎炎,還未伴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時就要高度重視,就要儘早在專科規範治療;而如果診治過程中出現了心血管疾病的蛛絲馬跡,更要多學科共同協同治療、及早給予有效干預。
據介紹,目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同時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也密不可分。隨着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顯著升高。糖尿病也已經成為我國住院患者慢性腎臟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應該得到大眾高度關注。
因此,陳崴教授指出,臨床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病三大疾病相伴相生的情況已經非常常見。患者應有意識,不能只關注其中的一個方面;對醫務工作者來說,也是會在診治過程中特別注重慢性病對全身各個重要靶器官的影響,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告知患者疾病可能引發的全身性損傷,以患者的全面健康結局為目標,展開腎內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多學科協作,共同改善糖心腎疾病共患結局,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全病程管理方案。總之,慢病的防控需醫患雙方都要有整體觀和全面防控的意識。

慢性腎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慢性腎病患者飲食護理方案的核心在於“三高四低”,即高熱量、高蛋白、高鈣和低磷、低鹽、 低鉀、低脂。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及葉酸。李貴森教授指出,慢性腎病患者首先就是低鹽飲食,每天控制攝鹽量在5克以內,目前我國普通人群中普遍攝入鹽過多,我們可以通過24小時尿檢來測定鹽攝入量。其次就是低脂飲食,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第三就是限制蛋白的攝入,所謂的高蛋白是指高優質蛋白,但是蛋白總量需要限制。因為當腎功能下降後,大量蛋白攝入後,會增加腎臟負擔,加速腎功能惡化。具體蛋白質攝入量需要根據病人腎功能狀況,血中白蛋白水平,以及病人的體重等綜合考慮。第四就是低鉀飲食,少食用芒果、椰子、香蕉等含鉀量高的食物。具體的營養管理方案需要由專業醫師根據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訂。
2、慢性腎病科學合理飲水,短時間大量飲水對腎臟也是負擔,也容易出現水中毒;
3、合併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慢性腎病患者,要做到不吸煙,適量運動,按時足量服藥,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還需注意血壓、心率、血脂、血糖等控制。(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