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四高」問題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四高」中的成員很少「單獨作案」,常常「團伙行動」。被其中一個盯上,剩下的三個常常尾隨而至,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也是極為常見的合併症。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什麼「四高」總是成群結隊地一起來到呢?
說到這個問題,就要從一個概念說起——
那就是「代謝綜合征」。
什麼是「代謝綜合征」?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一些醫生注意到,很多患者常常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紊亂,而且多數患者還存在「中心性肥胖」的問題。
隨着這一問題引發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共鳴,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988年,首次有學者提出了「X綜合征」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包括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和胰島素抵抗等一系列內分泌代謝紊亂的病徵集合,「X綜合征」這一概念也逐漸演變為後來的「代謝綜合征」。
1995年,內分泌代謝學屆知名學者Stern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學說。這一學說認為,胰島素抵抗(IR)是孕育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共同土壤,這也是目前糖尿病學領域普遍認同的理論,即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驅條件,這一點我們在下面會為大家更加詳細地解讀。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着「代謝綜合征」這一領域的熱度越來越高,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等大型公共衛生機構也分別對「代謝綜合征」做出了各自的具體定義。
這些定義各有差異,但基本上所有組織與機構都集中在高血壓、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血脂紊亂和中心性肥胖這幾個方面,也就是過去十幾年間被反覆提及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
而隨着人類社會生活水平在近年來的進一步提高,高尿酸血症、痛風等問題的患病率也逐年提高,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一些新的機構和組織也嘗試將高尿酸血症納入到「代謝綜合征」的考量範圍內,內分泌領域也逐漸將「三高」的範疇拓展到了「四高」。
因此,「代謝綜合征」可以被認為是以胰島素抵抗為前提的,中心型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問題的集合。
「代謝綜合征」是如何發生的?是什麼讓「四高」一擁而上?
前面我們提到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學說,這也是現代前沿內分泌代謝領域較為認可的學說之一。
這一學說的核心觀點是,肥胖者,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血液中較高的遊離脂肪酸水平會引發肌肉和組織對於胰島素的抵抗,而胰島素的效果降低,又會導致脂肪組織的分解加速,產生更多的遊離脂肪酸。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持續升高的遊離脂肪酸除直接表現為血脂異常以外,還會對包括胰島在內的器官產生脂毒性,激活一系列下游通路,誘發炎症反應,損害各個器官。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胰島素除了眾所周知的降血糖功能以外,對於血管平滑肌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同樣具有調節作用。胰島素在使血管舒張(有降低血壓的傾向)的同時,加強對鈉的重吸收(有增加血壓的傾向)。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亞洲和非洲人群中,存在胰島素抵抗時,對血管舒張的作用消失,但保留了對鈉的重吸收促進作用,這是目前已知的胰島素抵抗導致高血壓的重要機理之一。
在此之外,伴隨胰島素抵抗而來的高胰島素血症,也被先後證實會加強腎小管對尿液中尿酸的重吸收,使得更多的尿酸不能隨尿液排出,重新回到血液中;而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引起的血管內皮損傷還會增加尿酸的產生,出現尿酸升高也就不足為奇。
事情到此依然沒有結束。胰島素抵抗引發的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糖代謝異常等問題,還會反過來進一步加強胰島素抵抗,導致更嚴重的代謝綜合征,可以說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這麼一看,「四高」結夥作案,成群出沒也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既然如此嚴重,那為什麼現在醫生不怎麼提「代謝綜合征」了?
隨着「代謝綜合征」的概念傳播越來越廣泛,其中也不乏質疑之聲。
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其作為多種徵象的集合,診斷與評判標準非常不統一,即使是權威機構和組織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並不利於疾病的消除與診治。
另一方面,代謝綜合征的提出,是為了讓大家更多關注這些徵象之間的有機聯繫,關注其帶來的心血管風險。而代謝綜合征所納入的一些疾病,本身已經證實與心血管風險具有強烈的關聯,因此不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來看待。
因此,代謝綜合征的概念提出,廣泛促進了內分泌代謝學、心血管疾病學、腎臟病學等學科的交叉與延展,同時也促進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學科共管概念的普及,能夠完成這一使命已經非常偉大,並沒有非常大的必要去再為此設立一種專門的診療方案了。
參考文獻
[1]Eckel R H, Grundy S M, Zimmet P Z.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The lancet, 2005, 365(9468): 1415-1428.
[2]Borch-Johnsen K, Wareham 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Diabetologia, 2010, 53(4): 597-599.
[3]Kahn R.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ime for a critical appraisal: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5, 28: 2289-2304.
[4]胡賓, 周玉傑. 代謝綜合徵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2012, 14(3): 328-329.
編輯作者
作者:薄奕
編輯:薄奕